【堆填区失守】废料征费失效 朱凯廸批环保署:一个入口都未睇好

撰文: 陈信熙 陈润南
出版:更新:

《香港01》今日(20日)揭发,多辆运载建筑废料的夹斗车,司机将纸皮、木板放在夹斗上掩人耳目,然后循免费通道进入堆填区倒垃圾,涉嫌瞒骗环保署。
环保署起初指,曾查验涉事夹斗车,确定车上的是工业废料,又强调有严谨措施检查,防范违规行为。不过当记者本周一凭航拍图片再次质询,环保署昨晚(19日)改口,指由于指控严重,需时翻查资料及小心查证。
立法会议员朱凯廸批评,环保署连数个堆填区的入口都未能看管好,未来要落实推行都市固体废物收费,“根本无可能做得到。”

《香港01》近日在启德的回收场追踪另一辆夹斗车。航拍看到该车装填建筑废料后,司机用车夹夹起一旁的纸皮(红圈示),放在夹斗顶部。(蔡正邦摄)

环保署上周回复:夹斗车经查证非建筑废物才获准进入

《香港01》今年七月在打鼓岭堆填区拍摄到,一辆载有建筑废料的夹斗车,未缴费就进入堆填区倒垃圾(详见另文)。记者上周将该车的车牌号码、以及进入堆填区时间等资料交予环保署,查询当时车上是否载有建筑废料、署方如何核实车辆所载废料的种类等问题。

环保署上周三(12日)回复,指查证堆填区的记录后,确定该车运载的是工业废物,并非规例下所订明的建筑废物,因此不在建筑废物处置收费计划的涵盖范围,又指“贵报查询中所指车辆所载的废物,都是当日经堆填区人员查证并非建筑废物后才获准进入堆填区。”

夹斗车装满建筑废料后,驶离回收场内的“垃圾山”(红圈示)。(蔡正邦摄)

夹斗车入堆填区 未见职员检查

署方续指,驻守堆填区的工作人员会从多方面的资料,判断废物是否属于建筑废物,包括车辆经过磅桥时,承办商人员会查问废物的的类别和来源,承办商亦会抽查车辆,而环保署驻堆填区的工作人员亦会不时突击抽查,确保所有车辆符合接收废物的准则及其声称的类别。

不过,《香港01》追踪其中两辆夹斗车,却发现署方所指的“工业废物”,是由清拆工程货车运送到回收场的沙土、碎石屎及木板等建筑废料,而夹斗车经司机“乔装”,成功循免费通道进入堆填区,过程未见堆填区承办商及环保署人员检查。

航拍可见,该夹斗车准备通过车磅,过程很快完成,并无堆填区人员及环保署人员检查夹斗的废物。(蔡正邦摄)

环保署昨晚改口:需时小心查证

记者本周一(17日)将调查期间拍摄到同一夹斗车的航拍图片,以及片段交予环保署,要求署方明确回复回收场的建筑废料,是否属于工业废物、当日曾检查该车的堆填区监管人员是否失职,以及署方会否将事件转介执法部门调查。

至昨晚截稿前,记者终于获环保署回复,指由于指控严重,需时翻查有关资料,及向同事小心查证,会尽快回复提问。 然而,署方之前曾指记者拍摄到的“碎石等” 疑似建筑废料,是由回收商运来的残余废物,因此不属规例下的“建筑废物”,令人担心政策出现漏洞,有人或可利用回收场作中转站,令建筑废料变“工业废物”。记者多次追问上述问题,署方仍未正面回答。

打鼓岭堆填区入口设有指示牌,注明建筑废料车辆须走左面的收费通道,而其他废料的车辆则走右面的免收费通道。(陈信熙摄)

朱凯廸:环保署无决心处理垃圾收费

长春社公共事务经理吴希文认为,环保署目前对建筑废料的定义有灰色地带,部份人或利用回收场作中转地,令建筑垃圾“变成”工业垃圾,他认为署方须要厘清相关废料的定义。他指目前政府正计划落实推行都市固体废物收费,但相关灰色地带将对政策带来负面影响,因为届时家居废料、建筑废料、工业废料的收费不一,废物产生者只要将垃圾带到不同中转站,就可以节省费用,令政策失效。

立法会议员朱凯廸亦有同样担心。他批评环保署连数个堆填区的入口都未能看管好,令夹斗车司机只要“乔装”便可以避过建议废料收费,显示署方根本无决心及能力处理垃圾收费。未来要落实推行都市固体废物收费,难度只会比建筑废料收费更大,“一个入口把关都做唔到,如果更大规范(都市固体废物收费),根本无可能做得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