规划署研发三维系统 减资料搜集时间 “揿一个掣”可设计规划

撰文: 王洁恩
出版:更新:

过去规划师依赖二维地图进行规划,对于高密度、遍布高楼大厦的香港而言,规划师难以透彻掌握实况。规划署为部份香港岛及九龙半岛地区制作三维实景模型,并在今年初推出“三维规划及设计系统”,规划师“揿一个掣”就了解各处的地区规划及发展资讯,更可制定及评估初步设计方案。规划署总城市规划师廖锦明直言,相对传统方法,过去每个步骤都需时数日或几个月,新系统可大大节省时间。署方指出,模型将会分阶段开放予公众下载,预计今年底前会以部分中环作首阶段试点,计划明年内将大部份三维实景模型完全开放。

规划署总城市规划师廖锦明(右)指出,相对传统方法,过去每个步骤都需时数日或几个月,现时系统可大大节省时间。(王洁恩摄)

规划署利用两年时间开展研发,聘请团队航空拍摄逾34万张照片,再整合为三维实景模型。

模型覆盖香港岛及九龙半岛约4万多幢大厦,并加入城市设计分析等功能。新系统已于今年2月推出予规划署同事使用,更在今年香港规划师学会周年大奖中取得优异奖。

系统可制定初步的设计方案,更能轻松比较各方案的优劣。(规划署图片)

加快设计速度

署方指出,系统可制定初步的设计方案,规划师只需输入拟议发展的基本发展参数,如地积比、建筑物高度等,便可就不同设计方案进行分析,如视线分析、天空遮蔽率等,有助评估方案对周遭环境的影响。署方又指,传统方法一周只能作1至2个方案,但现时已可大增至8至10个。

总城市规划师廖锦明直言,相对以往要实地量度数据、人手画图等工序,新系统更加方便。他解释,过去每个步骤都要数日或几个月时间,他们要到现场视察及采取数据,甚至要人手画图,将附近建筑及环境都仔细画出,但现时只要透过系统,已能大致掌握当中环境。

提供一站式资料平台

同时,系统亦连结了规划署不同数据库的资料,包括分区计划大网图、城规会会议文件、法定古迹等,甚至人口增长估算、空气流通影响评估亦设于系统内。同事只要打开地图,再选取相关资料便能一目了然,省却搜寻资料的时间,令规划工作更方便。

同时,系统亦可兼容不同形式的数据,如卫星图片、 建筑资讯模型(BIM)等,就连天然植被或人造草亦能以不同颜色标示。

规划署透过应用“三维规划及设计系统”将《铜锣湾分区计划大纲草图》的拟议修订,连同周边的三维实景模型制作成短片,供城规会委员参考 。(规划署图片)

已成功应用系统

新系统已应用在不同项目上。规划署指出,在讨论修订《铜锣湾分区计划大纲草图》的会议上,曾将拟议修订变成三维模型,并制成短片供城规会委员参考。此外,建筑署亦会将拟议设计与模型结合,署方未来亦会推广其系统予发展局不同部门。

料今年底开放数据

署方又指,香港岛三维实景模型将会分阶段开放给公众下载,学界及商业机构可利用数据进行研究。首阶段预计于今年12月底前,以部分中环区为试点,并计划于明年内将大部份香港岛及九龙半岛的三维实景模型完全开放予公众,未来亦会继续更新模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