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大校服百年展 新法水手装、庇理罗士绿裙子 回味校园那些年

撰文: 胡家欣
出版:更新:

昔日校服除可轻轻唤起青葱校园岁月,亦可从中了解学校发展和社会背景。香港教育大学博物馆策划以香港校服为主题的展览,场内展示约20件经典校服,又配以珍贵相片等,让公众了解逾百多年校服史,同时填补有关“校服”学术研究的空白。展览呈现不少有趣发现,包括至今有16间学校采用旗袍为校裙,原因是能表现女生端装娴淑的一面;本港水手服校服可追溯至40年代,昔日新法书院的蓝色水手装更是令人印象深刻。

香港教育大学博物馆策划以香港校服为主题的展览,展示约20件经典校服,又配以珍贵相片等,让公众了解逾百多年校服史。展览呈现不少有趣发现,包括至今有16间学校采用旗袍为校裙,原因是能表现女生端装娴淑的一面;本港水手服校服可追溯至40年代,昔日新法书院的蓝色水手装更是令人印象深刻。(卢翊铭摄)
清末年代,尚未有校服概念,但学生普遍会穿著日常服上课,如男生就会穿著以清朝满族的长衫马褂。图为1906年皇仁书院奖学金得奖学生穿著马褂和西服。(教育大学提供)
20世纪初,华人学校逐渐增加,学校普遍要求学生穿著整齐服饰上课。随著清朝被推翻及中华民国成立,华人服饰有所改变,简约的长衫取代了马褂。图为1920年代皇仁书院学生身穿长衫照。(教育大学提供)
30至40年代,许多学校都采用中山装为校服,图为1940年志强中学附小毕业照。(教育大学提供)
战后,工人裤校服开始流行,图为丽泽中学的校服。(教育大学提供)
50年代初,香港工业迅速发展,市民衣著以简约为主,不少学校把校服改换成工作服款式,工人裤是其中一例。图为1967年,男童穿著工人裤校服。(教育大学提供)
香港男生校服自50年代没有太多变化,基本上都是恤衫配西裤,不过,有学校在西裤设计上稍花心思。1970年代,威灵顿英文中学的男学生穿上喇叭裤上学。(教育大学提供)
伊利沙伯中学的校服60年代末的设计原来与社会生活息息相关。当时香港水资源不足,实施制水,有女学生向学校建议校裙可减用布料,如改为无袖、较短裙脚,清洗时可节省用水。80年代,本港供水问题基本解决,学生亦告别昔日清爽校裙。(教育大学提供)
在70年代,不少中学未有严谨规范女学生的校裙长度,故当时有不少女学生的校裙也很短。(教育大学提供)
香港水手装校服可追溯至40年代,盛行时期甚至比70、80年代才流行水手校服的日本更早。图为1979年新法书院小学毕业合照。(教育大学提供)
庇理罗士女子中学经典“绿裙子”为人所共知,原来1939年的校服为浅啡色旗袍校服。(教育大学提供)
70年代,庇理罗士女子中学为庆祝创校80周年,举行新校服设计比赛,一款腰位带白色V字的绿色直筒裙胜出,计划逐步改用,岂料设计并不受学生欢迎,校方在数年后改回采用经典“绿裙子”。(教育大学提供)
丰昌顺是香港校服商始祖,屹立香港有120年,图为昔日推销克力登布的大型广告。(教育大学提供)
校服代表学校形象,为了与众不同,部分学校于60年代开始,在校服设计上采用格子或苏格兰格子图案,在当时来说相当前卫。1970年代伊利沙伯中学女学生的夏季格仔连身裙就是其中一个例子。(教育大学提供)
英皇书院是本港著名老牌名校,在20世纪60年代初曾在中四收女生,后来只限在预科取录女生,但2012年随著新高中学制落实,“男校女生”已成历史。图为1973至74年,英皇书院中六班的女学生于学校留下倩影。(教育大学提供)
在20世纪30年代,大襟装是其中一种学校服式,由女佣服演变而成。2018年玛利诺神父教会学校(小学部)的女学生仍会穿著大襟装校服。(教育大学提供)
“香港校服今昔”展览由香港教育大学主办、香港教育博物馆策划,馆长张树娣(左起)、副校长李子建、大学图书馆馆长郑保瑛、文化与创意艺术学系助理教授洪强等均有落力参与项目。(卢翊铭摄)
香港教育博物馆策划香港逾百年校服史展览,检视全港2179间中学、小学、幼稚园及特殊教育学校的校服,再在博物馆展示20几套具特色的校服。(卢翊铭摄)
现时本港有16间学校采用旗袍为校服,为突围而出,学校会各花心思,如衣领捆边各有不同颜色。培道女子中学高年级学生的夏季制服,更是全港唯一白色的旗袍校裙。(卢翊铭摄)
场内展示部份经典校服款式,最为人津津乐道是私立中学新法书院的蓝色水手装校服(右二),但随著学校于2012年停办,令人难以忘怀的校裙已成历史。(卢翊铭摄)
除经典校服外,展览亦展出上世纪70年代风靡一时的红A胶书喼,由星光实业有限公司水制造,以“跌不破、踩不扁、防、还可以当櫈子使用作”招徕。“红A”公司现仅存两个,其中一个借出供教大展览。(卢翊铭摄)
博物馆亦特制10个可爱人型公仔,展示本港部份经典校服。(卢翊铭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