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辑】幼稚园旧照回顾天台学校、奶油蛋糕生日会、昔日教学史 

撰文: 胡家欣
出版:更新:

拼凑几代儿时回忆,可还原逾百年幼教史面貌。教育大学博物馆团队过去花半年时间,撰写新书重溯学前教育点滴,例如50年代成绩表不计分数,只纪录学习量,例如识几多瓜菜、学会几多首歌等,可谓“求学不是求分数”。另外,学生每月之星生日派对,校方安排“旧式”奶油蛋糕欢乐庆祝;幼师服饰亦有所规范,装束颜色要雅淡,裙长要及膝等。不过,时移世易,幼稚园传统做法或不复见,但天真烂漫的气息永远弥漫校园。特别鸣谢:教育大学博物馆提供照片

巴色会于1894年创立本地首间具教学规模的幼稚园,旨在为贫困儿童提供学前教育。(Basel Mission Archives提供)
天台学校是本港50至70年代的特色,反映当年人口急增,但缺乏教育资源增设校舍。但由于当年社会对幼稚园需求增加,故天台小学附近设幼稚园绝非罕见。(政府新闻处)
现今幼稚园重视小班及互动教学,不过60年代的教学模式则较为刻板,约30个学生同时“坐定定”在课室上课。(香港大学图书馆提供)
香港公共屋邨规划包括市民生活配套及公共设施,故屋邨幼稚园及游乐场等应运而生。图为1977年一所屋邨幼稚园及其前方的游乐场。(历史学家高添强提供)
80年代幼稚园学生排排坐享受茶点,鱼蛋与肠仔等均是经典小食。(中华基督教会长洲堂锦江幼稚园/幼儿园提供)
不少幼稚园每月均会举办生日会,校方亦会准备奶油蛋糕庆祝。图为70年代,一所幼稚园学生正欢乐庆祝生日。(天主教圣雅各伯幼稚园提供)
在上世纪六七十年代,宝血幼稚园会要求教师衣著要符合五项标准,包括颜色要雅淡、款式要大方等等。(宝血幼稚园提供)
1922年的圣士提反女子中学附属幼稚园学生在快活谷马场草地上赛跑,他们一身殖民味道的衣著,反映入读该校幼稚园的学生非富则贵。(圣士提反女子中学附属幼稚园提供)
1954年的九龙塘学校幼稚园学生成绩报告表。从表上可见,校方详细纪录学生的学习进度,例如能识别多种瓜菜、能认识多少种常见动物等。(香港历史博物馆提供)
1951年耀中幼稚园复校第六届毕业生留影,相片可见,全班仅有三分之一为女孩子,可见女性接受教育机会较男性低。(耀中国际幼儿/幼稚园提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