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港珠澳大桥】白海豚数目13年来跌两成 管理局辩称数量基本稳定
港珠澳大桥自施工至通车后,中华白海豚数目一直备受关注,港珠澳大桥管理局行政总监韦东庆早前更称,目前中华白海豚数量比以前更加多。但是,港珠澳大桥管理局昨日(18日)在网站公布伶仃洋水域中华白海豚平均分布数量,确认中华白海豚已由2005-2006年下跌至2017-2018年的945条,13年来跌约两成, 但仍强调没有因港珠澳大桥的施工对中华白海豚造成严重影响,大桥设计和施工均采取了有效措施保护白海豚。
根据港珠澳大桥管理局委托中国水产科学研究院南海水产研究所做的报告,显示2005至2006年的前期专题研究阶段,伶仃洋水域(北至虎门,南至东澳岛、桂山岛附近水域)中华白海豚的平均分布数量为1167条;而2010年8月至2011年1月的大桥主体工程开始施工前本底监测,伶仃洋水域的中华白海豚平均分布数量为955条;而2015至2016年的施工中期监测,伶仃洋水域中华白海豚的平均分布数量为957条。根据南海水产研究所的近期监测结果,2017至2018年伶仃洋水域中华白海豚的平均分布数量,已跌至945条。
然而,管理局认为,自从大桥主体工程开工建设以来,伶仃洋中华白海豚的分布数量是基本稳定,又指“没有因港珠澳大桥的施工对中华白海豚造成严重的影响”。
管理局:累计已识别海豚增加
管理局解释,不同的调查研究团队在调查时间、方法以及范围等方面可能不同,调查和监测到的中华白海豚数量也有差异,而原广东省海洋与渔业厅发布的历年《广东省海洋环境状况公报》显示,中华白海豚的数量变化较大,但目击海豚群次、头次、目击出现频率升高,累计已识别海豚增加。在2016年,珠江口中华白海豚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管理局目击海豚共258群、1890头次;而去年目击海豚380群次,共2180头次。
研究员:守住了“大桥通车、白海豚不搬家”承诺
研究员陈涛表示,中华白海豚在珠江口的迁徙受到饵料生物、河口冲淡水季节变化和人类活动等综合因素影响,尽管“识别数目持续增多”不能直接推论出“白海豚数量增多”,但珠江口中华白海豚种群的总体数量相对稳定、部分中华白海豚个体的活动水域发生变化,已成为国内多数研究人员的共识。他认为,人们不宜用局部小范围海域的中华白海豚观测数量变化,对这个种群的生存状态作出简单结论。
另一研究员何国民表示,对于“7年间没有发生一起因为施工直接导致中华白海豚伤亡的事故”感欣慰,又指保护中华白海豚比预想的结果好,守住了“大桥通车、白海豚不搬家”的承诺。
港珠澳大桥工程一直被批令附近水域白海豚数量大跌,管理局行政总监韦东庆本月出席一论坛时,称发现目前中华白海豚数量比以前更加多,但未有提供实际数字。渔护署今年公布的海洋哺乳类动物监察报告,本港水域出没的中华白海豚数量连续两年只录得47条,是1995年有记录以来的历史新低,当中大屿山东北面情况最严峻,连续3年没有中华白海豚栖息。港珠澳大桥香港接线工程及口岸人工岛于2012年展开,在2012年至2017年白海豚整体数量由80条下跌至47条,跌幅达4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