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楼奴】仿傚新加坡广建组屋? 学者:视乎政府愿付多少政治代价

撰文: 张雅婷
出版:更新:

港人穷毕生精力为一个小小蜗居打拼,想住在过千呎的宽敞单位,是遥不可及的梦。跳出香港,井外的世界是否没有砖头的束缚?香港与新加坡经常拿来比较,港人亦羡慕新加坡的组屋模式。但有新加坡学者坦言,当地房屋政策成功之处归功于政府强势,容易控制整个国家发展。反之,香港只是一个城市,未必能将整套规划模式“搬字过纸”,“要视乎港府愿意在政治上付出多少代价,认真对待房屋短缺的问题。”

新加坡有八成人口居于政府兴建的组屋,香港又可否做到?(张雅婷摄)

造地填海,近日在香港闹得热烘烘,新一份施政报告提出东大屿填海1,700公顷,一石激起千层浪。同一天空下,港人羡慕有完善房屋规划的新加坡,有近四分一土地其实从填海而来,为何阻力较细?新加坡李光耀公共政策学院政策研究所社会研究室高级研究员梁振雄表示,研究新加坡房屋政策多年,他称由于大部份国民居于非填海区,对填海的认识自然不深,亦难以反对。他举例指,新加坡东部填海地是机场;西部是货运码头;南部是商业发展。“如果公营和私人房屋所在地本身不在填海区,对他们的价值观影响不会太大。”

研究房屋政策多年,梁振雄认为新加坡有今天的成功,很大原因是当年的李光耀政府以强硬手段治国。(张雅婷摄)

新加坡不填海都可以应付房屋需求

虽然新加坡国土只有700多平方公里,逊于香港的1,100多平方公里。但论人均面积居住中位数,香港只有161平方呎,比新加坡的323平方呎低一半。不少人归咎于“土地问题”,认为只要增加土地供应,居住面积细的问题自然迎刃而解。但梁振雄坦言,如果不填海,新加坡本身亦已有足够土地作房屋用途,但碍于新加坡不只是一个城市,还是一个国家,必须预备土地作其他用途,如国防、商业、经济和休憩,这些不同用途才是填海的主因。

他又指,新加坡政府不时出招对地产商施加限制,如最近就打击“鞋盒屋”,规定中央区外的私人住宅楼宇,平均单位面积不得少于915平方呎。相反,香港私楼“越㓥越细”,百多呎的“纳米楼”不断出现,政府却无动于衷。

学者:港府不愿赌 或终成政治瘫痪

梁振雄认为,新加坡的发展,自有历史原因:“新加坡目前的城市发展,很重要的一部份是早期的时候,当时李光耀政府完全不理会政治问题,很强硬的做法。”香港到底可否将之复制?梁振雄指,这视乎港府愿意在政治上付出多少代价,认真对待房屋短缺的问题。“很重要是看香港政府是否能更强硬面对要付出的代价,无论是填海建屋,还是征用私人土地、以至不担心建屋量增加会对私人发展商造成负面影响,这是非常重要的考虑因素。”

梁警告,若港府想建更多公共房屋,却又不愿在政治上“赌一盘”,或终成“政治瘫痪”。“香港的问题我觉得不容易解决,最终要香港人决定。”

香港人,有权选择吗?

香港楼奴惨况实录

+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