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市建局15周年】推土机过后 消失的社区 逝去的人情
市建局成立15年,展开了69个重建项目,耗资数以百亿计。由2001年走到2016年,市区重建4个字,对旧区商户及住户而言,却彷如“催魂铃”。重建原意是为旧区改善生活及工作环境,但15年过去,市区重建在旧区住户眼中,几乎等同夷平紥根已久的社区的代名词。半载家业殆灭、昔日小区情怀无声消失。市建局在2001年成立时,“以人为本”是他们发展的信念;十年后提出新的《市区重建策略》,更强调“以人为先,地区为本,与民共议”的工作方针。推土重来的旧区,只剩一班扎挣求存的小商户。重建为他们带来的,是希望还是失望?推土重来的旧区,只剩一班扎挣求存的小商户,重建为他们带来的,是否只剩下失望﹖
消失的观塘社区
观塘重建项目,是市建局历来最大型、耗资最多的重建项目,涉及地盘面积达57万平方呎。计划落实后,市建局于2013、14年分别清拆仁信里和物华街临时小贩市场,超过300个小贩档口一扫而空,而四哥就是其中之一。
四哥1967年搬入观塘,拿着母亲全副身家连同自己的积蓄,花40万买下在观塘仁信里舖位开始小贩生意,太太则在隔壁的物华街临时小贩市场工作。两层高的铁皮屋建构四哥对观塘的感情,“上午开工,下午没事做就会带街坊的子女去附近公园游玩、去西贡钓鱼,慢慢变成契仔契女”。专卖童装的四哥,会将货当作礼物送给他们,“7、8个小朋友,清一色一人一件”。近年契女结婚,亦会特意叫四哥去参加婚礼。
他忆述指,曾委托居住在物华街的露宿者在夜间帮忙“睇档”,以免有火警发生,四哥就和其他小贩每天也付们数元当作“保护费”。即使仁信里遭清拆后,他每周仍会买烧味、啤酒探望他们。但店舖的收入愈来愈少,探望次数也变得较疏,甚至不得不放弃一直助养的儿童。四哥说:“当你所有的能力也失去的时候,你连丁点儿也做不到,也许可以用心,闲时探访他们”。
四哥:“离开很容易,留下来才难”
四哥的妻子领取小贩助手牌,最终在2014年9月投得由市建局兴建的同仁街临时小贩市场舖位,两口子可继续经营童装店,但为守住这个地方,已筋疲力尽。
小贩市场不近街市已经难做,还要用㓥场形式经营,根本就是死路一条
位于同仁街及协和街交界的临时小贩市场,与地铁站只有5分钟距离,以为占尽地理优势,却吸引不到人流。邻近的大商场人群摩肩接踵,酷夏中的临时市场就愈发冷清。因为没有冷气、两个档位之间只有5呎通道,勉强容得下两人,在假日愿意走进去的客人,一个下午不多于十个,“有时候可以五天也不开单”。四哥只能做地盘赚外快帮补生计,为了随时可以回来,他情愿出半薪,“赚的钱能补贴回来便足够”。
“你看到有很多空舖,他们只是面对现实。”
四哥曾经与其他街坊一样,期待观塘可以重建,改善生活。但到真正落实重建时,却发现完全不是那回事,因为工作逾40年的档口被列为“非法僭建物”,一个期限、一笔援助金,驱散一班植根观塘数十载的小贩:“原本社区的人去了哪儿?全部都被消灭了。”
至今观塘的临时市集开业逾两年,生意没有起色,四哥直言也有想过结业,但始终难舍,“不舍得这里,毕竟我靠这个地方生活、谋生,观塘街坊和我就像是一家人”。他设计宣传单张贴于市集外、又担任市集的互助委员会成员,结果单张被职员撕掉、争取更换外围铁网迟迟未落实,但他仍对2019年落成的永久小贩市集心存盼望,“希望生意可以转好,让我们有能力搬过去继续做”。卑微的重建愿望,何时能如愿?
改头换面的利东街
商户寄望重建后的将来会更美好,俗称囍帖街的湾仔利东街,去年终完成项目“重见天日”。昔日门庭若市的囍帖街,低矮唐楼换成新簇贵气的豪宅“囍汇”,两旁的小店换成名店,但老街坊说,逝去的老舖终究回不来。
重建后回归 一切变天
利东街变成商场的名字,昔日旧商户只有两间重返,“新启达”便是其中一间印刷喜帖的纸品店。“新启达”旧舖位于利东街8号,较接近庄士敦道,新店搬到商场地牢,面积由700多呎缩细至只剩下三分之一,人流更见冷清。
负责人林敏回想十年前利东街“成行成市”,十分兴盛,“客人由利东街街头,走到巷尾便可找到所需,一条龙服务之余又方便格价”。她无奈表示,现在一个月也有数日完全没有生意,“希望下年尾接驳至港铁湾仔站的行人隧道开通后,生意会较好,若以现在的生意额,很难继续守下去”。
May姐是昔日利东街的商户,租了8号唐楼“楼梯档”经营首饰等小生意。利东街纳入重建项目后,她曾渴望可以留下囍帖街原有特色,于是与街坊一起成立“H15关注组”,向城规会提交“哑铃方案”,希望发展的同时,又能保留街道中段旧楼,却遭城规会否决。关注组与市建局职员洽商,质问他们的重建计划,为何无法做到“以人为本”,对方只回答一句“过路的都是人”。她再向城规会申请上诉,但未等到公布申诉结果,市建局的推土机已驶进利东街,一墙一窗,全部化为瓦砾。她批评市建局所谓的“以人为本”重建策略,实质是以钱作着眼点,“手握庞大的公权力,去选择市区优质地来发展”。
一切努力化为乌有,如今的利东街已变得面目全非。May姐没有再觅新址经营旧业,反而带领湾仔保育和更新导赏团,希望用另一个形式,让大众记住昔日的利东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