玛丽医院引入心瓣病新手术 医生:病征包括晕眩、脚关节肿胀
人口不断老化,本港心瓣疾病个案逐年增加。心瓣膜疾病可致患者心脏功能逐步减弱,长远可引致生命危险;惟征状不明显,医生形容为“温水煮蛙”。由于药物只能纾缓心瓣疾病征状,患者须尽早接受手术。玛丽医院今年7月新引入经心尖微创二尖瓣修复术,手术期间心脏毋须停止跳动,可减低手术风险,更适用于年长病人;惟每宗手术成本18万元,需由病人自付。
脏有四块心瓣,如活门般在不同时间开关,使血液向一个方向流动。心瓣膜病是本港第二常见的心脏疾病,可分为瓣膜开口狭窄或瓣膜闭合不全两种情况,会导致心脏发大及心房颤动等问题,并逐步减弱心脏功能,长远可引致生命危险。
至今8人接受新手术
玛丽医院心胸外科顾问医生陈泰良表示,因药物只能纾缓心瓣疾病征状,病人长远需要施手术。玛丽医院今年7月新引入经心尖微创二尖瓣修复术,过程中心脏毋须停止跳动,可减低风险,以及缩短病人复原时间至一个月内;更适用于心瓣脱垂的年长病人,至今完成8宗手术个案。惟此项手术现时尚未纳入政府资助范围内,每宗手术费用高达18万元,需由病人自付。该院正培训更多医生,预期明年可完成2、30宗手术。
现时本港每年约有800人需要做心瓣手术。其中,玛丽医院在2010年至2017年间,共完成1,960宗心瓣手术,手术宗数正逐年增加。心瓣手术主要可分为主动脉心瓣手术及二尖瓣手术两种,后者难度更高,因二尖瓣深藏心脏之中,手术更复杂。本港较常用的手术,按创伤程度可分为传统开胸手术、半开胸手术、内窥镜或机械臂手术。
心瓣疾病病征包括呼吸急促、晕眩
陈泰良指出,心瓣疾病病发率随年龄上升,病征包括呼吸急促、晕眩、胸部感到压力、脚部关节肿胀等,惟心瓣疾病与一般长者身体机能退化相似,患者不易察觉,有如“温水煮蛙”。陈建议公众尽量每年接受身体检查,以及早发现病情。
被问及新手术可否缩短病人手术轮候时间,陈泰良表示由于人口老化,病人不断增加;并且技术发展与普及需时,暂时对缩短轮候时间帮助不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