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融合教育】家长存“歧视” 特殊学校校长:智力差不等于能力差

撰文: 李家伟
出版:更新:

“融合教育”由1997年推行至今,冀让有特殊教育需要(SEN)的学生在主流学校接受与其他同学一样的教育,以达共融。然而,推行至今已达21年,有特殊学校表示政府的配套依然不足,有校长更提到,家长间的“歧视”除了出现在主流学校,原来在同病相怜的情况下,轻度智障学童家长甚至仍会认为中度智障的同学会“教坏”子女。有电影特此以特殊教育需要(SEN)学生为题材,冀社会对SEN学生有更深入的认识。

本港约有4万名特殊学习需要学生在主流学校就读,惟其他同学未必会明白其独特行为,或有歧视情况出现,时有SEN学童家长反映,子女的学业压力大。(资料图片)

社联早前统筹电影《非同凡响》,希望透过电影让社会对有特殊教育需要(SEN)的学生有更深入的了解。参与拍摄的学校香港正觉莲社佛教普光学校校长李启明今早出席电台节目,他指香港虽然一直有意推行融合教育,但政府的政策依然不足,社会上甚至对SEN学生不甚认识,更遑论包容、接纳。

他又特别提到,在学校里面家长的想法最难改变,因为家长会认为子女与智障同学相处会变坏。李启明又以自己学校为例,普光学校是轻中度智障特殊学校,中度智障的家长冀望子女在学校就读情况会转好,甚至减轻为轻度智障;然而轻度智障的家长却会担心,自己的子女与中度智障的同学相处会“学坏”,他直言“连我哋小融合都系咁”,在推行融合教育的主流学校情况定必更严重。随著电影上演,他希望可以让社会明白智力差并不等于学生的能力、表现差,消除社会对SEN学生的偏见。

参与拍摄的演员余香凝忆述,中四时曾经做过义工探望智障人士,曾经有智障人士抚摸她的袜子,当时感到惊恐而避开,没有再与对方接触。她提到,当时并不了解智障人士因为难以表达情绪,才会用身体接触表达。她认为如果在学校有更多时间认识SEN的状况及动机,或许当时就不会作出如此的决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