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EN学童被定型为传统学制失败者 社工坚守岗位发掘学童潜能

撰文: 文雪萍
出版:更新:

在香港社会各个角落,不难发现社工穿梭著大街小巷陪伴服务使用者的身影。救世军注册社工杨慧珊,别名阿草,当初抱著好奇心入行,并从事相关特殊学习需要儿童的工作。随著八年间的年月洗礼,她笑言回望过去不乏失败经验,家人亦曾劝说她转行,但难忘SEN学童一张张天真无邪的笑脸,让她坚守岗位与孩子同行:“见到佢哋有微小嘅转变,其实都好鼓舞!”

阿草说,SEN学童拥有不少传统学业以外的才能,有待社会发掘。(余俊亮摄)

社会推崇学业成就 SEN学童无奈被定型为“失败者”

救世军注册社工阿草忆述,自小喜欢与人交谈,因此于八年前便抱著好奇心入行,从事相关特殊学习需要儿童的工作。她说,香港社会对SEN了解不足,以及香港社会主流价值推崇学业成就,惟SEN学童却因普遍成绩欠佳,被定型为“失败者”。

她续称,社会过份专注孩子的学业,忽略了SEN学童的其他发展潜能,事实上不少他们拥有传统学业以外的才能:“有次我畀张纸畀佢哋画画,有个小朋友可以设计到3D(立体)嘅出嚟!”她称,SEN儿童在学业成绩方面,往往付出跟收入不符,使他们自尊感低落。

阿草指,过往不乏家长难以接受孩子或患有SEN而拒绝评估。(余俊亮摄)

有家长难以接受孩子确诊SEN 拒绝评估

然而,过往不乏家长难以接受孩子或患有SEN而拒绝评估,担心社会自此于孩子身上贴有标签:“同人讲自己个仔无问题,努力啲补习就OK。”家长除了承受孩子学业成绩的压力外,亦要面对旁人的冷言冷语,甚至有家长不愿带同孩子外出,担心他们影响到别人,使SEN学童生活体验相对较少。

救世军今年初成立“不一样的5**学院”,让SEN学童按个人兴趣及潜能参加活动,如非洲鼓、咖啡拉花等。她说,SEN学童普遍缺乏机会参加比赛或上台表演,欠缺成功经验,因此希望透过活动为他们提供表演机会,让社区人士和家长认同孩子的能力,增加其自信心。

阿草笑称,自己喜欢与小朋友相处,因此决定坚持岗位与孩子同行。(余俊亮摄)

坚守岗位与孩子同行

惟SEN学童性格直率,她坦言回望过去亦不乏失败的经验:“佢哋唔理你就系唔理你。”家人曾劝说阿草转行当老师,不用再挨更抵夜,但阿草笑说,每份工作都其辛酸之处,但自己喜欢与小朋友相处,因此决定坚持岗位与孩子同行。

曾有读写障碍的小朋友,参加中心的烹饪活动后,主动阅读烹饪书籍:“见到佢哋有微小嘅转变,其实都好鼓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