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日大屿】项目被批成本过高 麦萃才:部分土地可卖出回本
施政报告提出“明日大屿”计划,建议在中部水域填人工岛,占地1,700公顷,惟因造价昂贵,可能达5,000亿元甚至更多,惹来争议。港台节目《城市论坛》今日(14日)讨论上述议题。
有台上嘉宾质疑,明日大屿计划成本过高,至少5,000亿甚至可能超过1万亿元,而随著气候变化、海平面上升,人工岛最终可能下沉,因此项目并不持久。
不过,同场的学者以及土地供应专责小组成员表示,由于土地也是资产,填出来后可卖出收回部分成本,不能只看“账面”用多少钱。至于环境等技术问题,他们认为要等政府作出深入研究后才能下最终结论。
↓↓ 点击睇图.盘点施政报告2018重点政策 ↓↓
黎广德质疑海平面上升 铁定超支 项目难持续
论坛今日在中环10号码头举行,现场嘉宾包括:规划署前署长凌嘉勤、土地供应专责小组成员刘振江、公共专业联盟政策召集人黎广德、守护大屿联盟成员任宪邦及浸会大学财务及决策系副教授麦萃才。
黎广德在节目一起首即质疑,政府对于中部水域人工岛的立场一直在变,由未必需要填,到《2030+》规划时表示需要1,000公顷,到施政报告时又突然表示要1,700公顷,而且背后没有任何研究报告支持。
他又引用美国纽约一批学者在国家科学院发表的研究指出,直至2300年,因应冰川融化等因素,海平面将上升10至15米,质疑再在中部水域建人工岛,却要花上几千亿,效益根本不能持续。
黎更指,政府在重大基建如高铁,早有超支纪录。政府原先预计高铁可用三百多亿完成,最后变成八百多亿,多出1.4倍,所以政府说要5,000亿,最后可能变成1.2万亿,库房根本负担不了。
任宪邦亦批评,全世界没什么地方会在离岸边几公里处,兴建一个110万人口的城市;他又认同气候变化,会导致人工岛危机四伏,日本关西国际机场早前因应台风被淹浸就是例子。
任更指,特首林郑月娥在施政报告内提到“明日大屿”日后可容纳110万人,与前特首董建华牵头的团结香港基金所倡议的一样,质疑是政府和他们“讲掂数”,才决定加大填海范围。
学者:就算多填也可用作储备
有份参与制订《2030+》的凌嘉勤解释,原先的1,000公顷是按照政府在《2030+》内,1,200公顷的土地短缺计算,当时未有列入部分因素,例如安老设施需求、社区重建等。不过近几年,社会的情况已经不同,所以要对土地需求作全盘考虑,有变动属正常。所以他认为政府应尽快向立法会申请拨款,对明日大屿项目作详细研究,厘清技术问题,包括工程造价及下沉状况等。
麦萃才则从公共财政角度分析,指填出来的土地也是资产,所以可以通过规划、卖地收回部分成本。而到底5,000亿的估算会否超支,需要再作深入的专业估算。但他强调,新增土地不同基建,基建无人用会亏大本,但政府新增土地,就是固定资产,可以用作土地储备,总会派上用场。
刘振江同意麦萃才的说法,他提到政府每年平均卖地收入约1,000亿,可收回填人工岛部分收入。他又指,明日大屿涉及1,700公顷土地,可望成为全港最大新市镇,而现时3个新规划的发展区加起来也只是1,666公顷,固其效益不能忽视。
刘又提到,过往政府之所以不能对东大屿人工岛的环境影响提供详细的解释,正是因为无法展开研究,当局2014年将研究的拨款提交立法会审议,但触礁收场,故希望尽快展开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