浸大研究:防晒污染海洋环境 人类食混合污染 水源海产或致不育
踏入秋季,秋高气爽不少人都会选择到郊外远足行山,而爱美的女士们亦会经常于外出前搽上防晒。但香港浸会大学一项研究发现,个人护理的防晒产品中,其中一种有效防晒成分“紫外线吸收剂”会污染环境和水源;若长期食用受污染的海产,最终将有机会影响人类的生殖能力。
浸大研究团队首次证实受多种紫外线吸收剂“混合污染”的水源,可通过食物链,导致斑马鱼卵的发育异常并增加死亡风险,由于斑马鱼的基因与人类基因相近,所以这些污染物可能会影响人类的生殖能力;而团队亦发现这些污染物普遍存在于香港海域。
研究团队在香港30个海滩取得海水样本,发现当中含有7种常用于防晒产品的紫外线吸收剂。团队亦从养殖场取得的鱼虾贝类等海产体内,检测到每克海产内含有3.1至51.3纳克的紫外线吸收剂浓度。
研究又发现,当斑马鱼在接近真实海水中的紫外线吸收剂浓度下饲养,其鱼卵的24小时死亡率急增50%,而72小时孵化率亦下降近50%。
而实验结果亦显示市面上常见的三种紫外线吸收剂,包括二苯甲酮(BP-3)、桂皮酸盐(EHMC)和奥克立林(OC)会产生“混合效应”,,而这种“混合效应”更可在斑马鱼上进一步放大至最高4.2倍。结果表示紫外线吸收剂在生物体内累积,并可能通过食物链,累积在人类体内,长远影响人类健康。
浸大化学系副教授梁士贤表示,太阳紫外线可导致皮肤老化、产生色斑和诱发皮肤癌,而化学合成的紫外线吸收剂具有吸收或反射紫外光的特质,常用于防晒产品中。
但人类使用防晒剂后,当中的紫外线吸收剂可直接或间接排放到大海,从而进入水生态系统,影响鱼类、贝壳类及浮游生物等,对环境造成一定程度威胁。
学者建议免用含有化学吸收剂防晒产品
梁博士建议市民尽量避免使用含有化学吸收剂的防晒产品;除了可穿著防晒衣物外,他又建议市民可选用含有物理阻隔剂的防晒产品,即市面上俗称的“物理性防晒”,其防晒程度亦与一般的化学性防晒相若。
而天然的物理性防晒中含有二氧化钛(TiO2)和氧化锌(ZnO),上述两项物质均属矿物成分,其防晒原理有如帮人穿上物理防晒衣,将紫外线反射,即使防晒产品流入大海,亦不会对环境造成负担。
另外,梁博士亦建议市民选购海产时,尽量避免连续食用同一个来源地的海产;而海产的体型及年龄越大,当中污染物累积亦会越多,市民食用海产前须小心选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