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区人.访】曾替日本国家旅游局设计宣传品 90后画家爱旧香港
“我唔会叫自己做艺术家,通常啲人问我,我都系答:我系画画嘅。我只系一个普通香港女仔。”这位只爱画画的港女来头不小,她叫何博欣Vivian,2014年获艺术组织Affordable Art Fair HK总监列为前5名备受瞩目的本地艺术家之一,亦曾为港铁南港岛线设计特别车票和车厢,甚至替日本国家旅游局设计宣传品等。今年初金寳汤在旺角商场的大型新年装置,也是出自她手笔。
搞艺术,听起来离地万丈。不过,何博欣却很贴地,旁人画花画风景,她画香港老人、画死鱼、和一堆快消失的香港旧物。不少港青认为现在的香港很闷蛋,期盼往外逃,这个90后却想用自己的画告诉大家:其实香港仍好玩。
MK look的文青
访问当天,何博欣身穿一字膊上衣、牛仔A字裙,顶著一头布丁发色,慌忙地向记者走来。旁人看来,这个28岁的90后女生有点“MK”,却不知她骨子里是个文青。她喜欢画画,一投入创作便忘我,几日几夜不睡也可以。
何博欣出生于一个小康之家,从小就喜欢拿起画笔到处画,中三时更拿到艺术科全级第一。不过,升中四时却没有选修艺术,反而选了与艺术风马牛不相及的经济,原打算长大后做个银行家或律师。“身边啲朋友同屋企人成日话读艺术将来会揸兜,因为香港系金钱至上。”
但当她日渐成长,却发现自己还是钟情画画。不过香港缺乏创作的机遇,所以即使会考成绩不俗,2008年完成中六课程后她还是选择到海外升学,在美国卫斯理大学(Wesleyan University)修读经济和艺术,希望在异地找到出路。
Identity是香港人
外国大学讲求多元化,来自不同国家的同学都会搞学会,宣传自己国家的文化。那时全校只有10多个香港学生,他们肩负起介绍香港的责任,一起筹办香港学会。在一次文化活动中,她看到日本人介绍和服,韩国人腌泡菜,而她和其他同学只会穿鸡仔唛内衣,扮茶餐厅侍应。“见到人人都好proud of(自豪)自己嘅文化,我先发现原来我有一个identity(身份),叫香港人。咁香港嘅culture(文化)系乜?我根本唔知。”
从那时起,她开始留意香港的事物。有人说,外国的月亮特别圆。但何博欣却说在外国,更懂香港的好。以前她嫌香港又小又闷,但身处在美国,发现香港其实很好玩。“基本上美国间大学就喺森林里面,虽然都有嘢玩,但始终无香港咁热闹同缤纷。”
何博欣读大学时,曾跟其他在港的艺术工作者搞了个叫 “屎忽行”的艺术组织,每次她放假回港,就会举办快闪写生活动。在活动中,她发现原来又小又闷的香港,还有不少可爱的人和事,所以大学毕业后,她决定由美国返港,重投这个“家”。
没想过移民
近年不少香港人渴望出走,想移民到外国,离开这个土生土长的地方,但“浸过咸水”的何博欣却从未想过再走。虽然在美国4年,她闲时喝酒开派对,和朋友狂欢,跟香港的高压生活几乎相反,可是她觉得,始终还是家最好。“其实每个城市都有downside(不好的地方),住耐厌倦咗,唔通又走?不如睇吓自己地方其实系点先。”这几句话由一个90后说出,教人惊讶。大众看港青,总觉得他们很迷失,不知自己渴求什么。但何博欣却说:“我无咩点,只系唔怕死,信自己多啲就有机会得。”
她眼中的香港
大学毕业后回来几年,她都在火炭的工作室里画画,闲时在横街杂巷穿插,慢慢发现原来这个城市很有趣。“香港人好钟意热闹,又钟意凑热闹,其实呢种感觉第二度揾唔到,好缤纷好可爱。”在她眼中,庙街虽然混杂,但热闹得很,又很地道;摩罗街满布古董,充满小故事;春秧街电车穿插,很特别。
画出那些年的回忆
何博欣的画作从来离不开香港,毕业作品画的是街市里头的死鱼,以前举办的展览亦曾以广东歌词作主题,画中年男士在蝴蝶飞舞中凝望夜总会海报、小朋友在海旁遇上鲸鱼的超现实画面。这些都是她喜欢的东西,带玩味之余,又够贴地。她最近就出了一本书,叫《香港失物认领处-100个城市印记》,画满12个我们熟悉的街头场景,有彩虹邨、庙街、金鱼街等等。画面内更塞满一堆香港的旧物,有氹氹转,也有麻雀,西瓜波,充满香港人“那些年”的回忆。何博欣希望读者可以潜入画作里面,寻找这些东西,了解这个属于我们的香港。
“真系应该睇多啲,始终系我哋嘅地方。我只系想人知,香港其实好好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