环团批政府调查严重低估内地垃圾对港冲击 料内地废物比例近四成
根据环保署在2015年发布的一项调查指,本港只有5%海洋垃圾来自香港以外。有环团按早前调查结果推算,内地废物的比例高达38%(5,700公吨),为当局估计5%(750公吨)的7.6倍。环团引述官方消息人士指,报告把没有品牌标签的包装归入本地垃圾,也未考虑本港在地理及水流上广受内地影响因素,担心广东政府因此对处理区域海洋垃圾掉以轻心。
环保署在2015年发布的《香港海上垃圾的源头及去向调查》指出,来自本地的垃圾占海上垃圾的 95%,而非本地源头垃圾则占约 5% 。
环保团体绿惜地球综合两位官方消息人士透露,报告把没有品牌标签的包装,归入本地垃圾。绿惜地球项目主任章咏雯指出,无标签不等同于香港制造,而且未有考虑本港在地理及水流上广受内地影响的因素,来源地结果亦因港府欠准确及科学的调查方法被“严重沟淡”,认为“内地垃圾流入本港是实实在在”,担心广东政府因为低比例,对处理区域海洋垃圾掉以轻心。
环团吁港府定期监察海洋垃圾
绿惜地球总干事刘祉锋认为,在调查方法上,港府不应把没有品牌标签的垃圾拨入香港,反而应归入“其他”类别,更确切地反映废物来源;而环保署应定期进行海洋垃圾统计调查,特别就品牌进行调查,从废物源头做好监察。
刘祉锋又指,“只系捞海上、岸上垃圾系治标不治本”,应加强粤港官方的“粤港海洋环境管理专题小组”协作,促进源头减废及防堵废物流入海洋的成效。他认为,中国是全球最大的塑胶海洋垃圾制造国,两地政府应尽早订定饮品容器生产者责任法规等减塑政策;以及要求饮品、快餐及零售等大户,订定进取的减塑目标及时间表。
绿惜地球今年7月发起的“短命胶运动”,该清洁沙滩活动时统计饮品胶樽品牌及其数量,初步发现繁体字品牌占55%,简体字胶樽亦多达38% ,推算简体字海洋垃圾占15,000公吨海洋废物的5,700公吨,相当于356架双层巴士的重量 (以每辆重16公吨计)。团体将于周五 (14日) 到将军澳小棕林进行胶樽品牌调查,检视位处西贡内湾、毗邻风帆训练场地的滩岸胶樽来源实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