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短命胶”泛滥 港台净滩行动简体字胶樽占逾6成“康师傅”最多
海滩上不时涌现即弃“短命”废胶樽,不但污染环境,胶樽分解周期也花上数百年。有环团在港台两地举行16场净滩行动,发现在能识别品牌的逾4千个胶樽中,简体字品牌占66%,而当中发现最多的是台资“康师傅”(33%),其余“四强”依次为“娃哈哈”、“农夫山泉”、“怡宝”及国际品牌“可口可乐”。
环保团体绿惜地球在今年8月发起“短命胶运动 — 废PET饮料容器品牌调查”,在港台两地共举行16场净滩行动,收集超过5,200个废弃胶樽;在能识别品牌的4千多个胶樽中,简体字品牌占66%。
简体字品牌废弃胶樽泛滥问题在台湾更严重,当中以台湾澎湖比例最高。在全岛四个监测站收集到近2,600个能识别品牌的胶樽,当中85%为简体字,繁体字亦有11%。
至于香港的10场调查中(包括港岛垃圾湾、大屿山水口、南丫岛、西贡、沙头角、大埔三门仔、东涌河等),简体字饮品比例亦达38%,而繁体字达55%。
“康师傅”废胶樽涌现港台沙滩
此外,在两地收集到2,938个简体字品牌废胶樽中,台资的“康师傅”数量最多,占33%;其余“四强”依次为“娃哈哈”(16%)、“农夫山泉”(14%)、“怡宝”(13%)及国际品牌“可口可乐”(7.7%)。至于“怡宝”是在香港发现简体字品牌胶樽中名列第一,其次为康师傅、农夫山泉、可口可乐及景田。
环团饮品生产商订减塑目标
绿惜地球环境倡议总监朱汉强指,本港未有法规要求饮品生产商提升胶樽回收率,也没有任何经济诱因鼓励市民回收胶樽,致本港胶樽回收率不足9%,与落实胶樽生产者责任制国家8至9成回收率相距甚远,希望本地尽快落实塑胶饮料容器生产者责任计划,令生产者有法可依。
绿惜地球促请饮品生产商,订定积极的减塑目标及时间表,推出“去胶樽化”产品,例如自助饮料机的贩售模式;尽量采取单一物料,因一个胶樽的樽盖、樽身及胶纸已有3种不同物料,令回收程序繁复及增加回收成本;以及规划自主回收管道,提升回收比率,并订定回收所有出售产品的时间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