调查:逾半基层家庭指青少年发展资助计划金额不足 无助减负担

撰文: 张嘉敏
出版:更新:

关注学童发展权利联席今(17日)发布《地区青少年发展资助计划》调查结果,结果显示,逾半受访的基层家庭认为,资助计划无助减轻财政负担,而大部分人都认为资助金额不足。

张展翘认为应将资助计划恒常化。(张嘉敏摄)

政府现时于各地区福利办事处,推行“地区青少年发展资助计划”(资助计划),以照顾区内24岁或以下弱势社群儿童及青少年的成长需要。

关学联调查于7月1日至8月9日进行,透过分发问卷予家长、并于深水埗及上水区摆设街站收集问卷、及透过网上问卷收集意见,最后成功收集202个家庭回应,涉及334名家长。当中大部分为低收入家庭,当中近一半家庭收入介乎$10000至$20000;12.9%的受访家庭收入于$10000以下。

调查分别透过基层学童家庭状况、基层学童参与课外活动状况,及参与地区青少年发展资助计划的状况等三方面,进行调查研究。

阿珍认为资助金额不足,未能令女儿发展潜能。(张嘉敏摄)

调查发现逾六成基层家庭未有申请该项资助计划,当中62.3%受访者认为资助计划对减轻其财政负担帮助不大,75.4%受访者认为资助金额只能支付子女1至2个月课外活动的费用。受访者认为资助计划不能减轻财政负担,主要因资助金额不足、名额不足及资助活动太多限制。

申请者:资助额不足只能中断学习

现时领取综缓的阿珍,从去年起透过社工转介,为两名子女申请地区青少年资助计划。她指长女于计划认可的机构报读钢琴班,每堂约需要$120,并以10堂为一期,已用去多于资助金额的一半;而课程要求购买的书本另需约$200。她指余下资助金额不足以报读下期,而她亦未能负担到学费,故女儿只能停学钢琴。

她批评计划的资助金额不足,令仔女无法持续发展潜能,“钢琴老师都赞个女学得唔错,但我都无钱供佢再学。”

关学联组织干事张展翘认为,现时学童竞争激烈,基层学生亦有必要增值自己。他建议应将资助计划恒常化,由现时每年一次,增至以季度性形式发放,协助学童持续发展。他批评申请过程繁复,连转介机构亦难以跟进个案进度,他认为有关方面应将申请程序透明化。他亦建议不应为资助计划设立限额,只要符合资格便可申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