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层女生参加义补计划 从学生变为老师:希望用自己经验帮人
补习,是很多学生都有的经历。小学时到功课辅导班做功课,中学时到补习机构专攻数门科目,在这个年代,补习似乎是莘莘学子的基本配备。但对于基层学生来说,补习却是一件奢侈品。现为中五生的Wendy,因为家庭经济环境未能支持她补习,让她自觉英文基础打得不好,以致现在要花双倍时间来努力。她在小五时曾参加香港圣公会麦理浩夫人中心的义务补习计划,让她深深感受到补习的重要性。长大后她从学生变成小老师,参加了由叶氏家族慈善基金资助的“S.M.A.R.T.一对一师友学习支援计划”,帮助更多背景相同的小学生。
不想欠人情,不想被施舍
Wendy指小学时中文、数学和常识科的成绩都不错,因为都是以母语学习,单靠自己温习也能应付:“但英文不可以靠自己,当时也知道如基础打得不好,日后便要花更多时间和心机来补回。”上中学后Wendy有机会上补习班,但她自觉自己的英文水文已跟同学有段差距,即使自己再努力也难以追上,直言觉得遗撼。“我现在读的是精英班,同学的英文根基都比我好,口音较纯正,又经常到外国旅行,而我付出双倍时间温习,但成效却不大。”她指曾经被同学取笑自己的口音难听和奇怪。
小学阶段没资源上补习班时,Wendy只能多看英文书,又或向邻居姐姐请教:“但不会经常问邻居,不能太厚面皮。”在5年级,Wendy在别人介绍下参加了义补计划,以低于市价、非常便宜的价钱参加一对一的补习,“如果一蚊都唔洗畀,感觉上是不劳而获,有被施舍的感觉。”参加义补时正遇上升中阶段,她指对小五呈分试有很大帮助。
分享生活趣事,亦师亦友的关系
升上高中后,Wendy再参加义补计划,但今次身份升级,从受惠学生变成小老师,五年级的子嘉是她第二个学生。“希望用自己的经验来帮别人,过往做过学生,知道如何做得更好,让子嘉上课时更开心。”
在Wendy眼中,子嘉是个活泼又乖巧听话的学生,即使补习时偶有分神,在她的提醒下亦会重拾专注:“吩咐他做reading、改正都会立刻完成,有时会乱跑,叫他埋位亦不会拒绝和发脾气。”在子嘉眼中,Wendy则是个很有耐性的老师:“有时我会离开座位跑,Wendy会数三声要我返埋位,但其他老师唔会,会骂或者要我即刻坐好。”
虽然子嘉是学生,但与Wendy却能互相学习,爱看理科课外书的他更不时跟Wendy分享新知识:“子嘉会教返我心脏嘅功能,佢好厉利㗎!”她又指日常生活中的趣事和烦恼,也是师生二人经常分享的话题,或许是坐在Wendy身旁觉得自在安心,子嘉徐徐地说起上学时不快的经历:“二年级时考到全级第二名,但同学话‘你以为自己好叻咩?’……或者将铅笔芯倒在我身上,我讲乜嘢都驳嘴……就算同老师讲都唔会开心返……”在旁默默聆听的Wendy温柔地说:“以后再发生呢啲事都可以同妈妈或者同我讲。”
负责义补计划的社工李姑娘表示,参加的中学生和小学生年纪相近,容易建立亦师亦友的关系,以Wendy为例,她除了能提供学业上的帮助,更可成为子嘉成长上的同路人。问到子嘉日后会否也想成为小老师呢,他佻皮地说:“随缘啦!”
《香港01》App,浏览更多亲子资讯,立即下载: https://hk01.onelink.me/FraY/hk01ap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