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区人.访】手写小巴牌红人 见证油麻地由无豪宅变有豪宅
“由有码头去到冇码头,由冇豪宅去到有豪宅,40几年啦,但系我仲做紧招牌。”写得一手好字、以红、蓝书法手写小巴牌多年的麦锦生说。麦锦生包揽了全港的小巴水牌生意,近年几乎无人不识,不过他与油麻地的一份情,就未必有人知道。40年前,麦师傅只是个10来岁的小伙子,因缘际遇下,他走入油麻地一间招牌舖学师,自此衣、食、住、行都再也离不开这里。在炮台街,他由一个小学徒,一步一步做到拥有自己的店舖。耕耘多年,也见证着油麻地这社区的变迁。
摄影:邓倩莹
“波子机、桌球室,两、三点仲有午夜场嘅戏院......油麻地特别嘅地方好多,真系好热闹。”话虽如此,麦师傅过往当学徒,基本上没有像当时的长毛飞般“蒲波楼玩天光”,即使有时候通宵达旦,也是为了工作。不过他早出晚归走在街上,还是感受到油麻地这个五光十色的不夜城。“唔系特登拣油麻地嘅,不过1975年喺度到依家,一定有感情。”打工数年后,他在隔数条街的大厦买入人生第一个单位,其后1987年又在炮台街开设写小巴牌的店舖。
红Van集中地
要数平日见得最多的小巴牌,可能会数到“佐敦道”,不论身在何区,终点在佐敦道的小巴“总有一架喺附近”,“十几年前,呢度仲有个佐敦道码头,好多红van都会集中喺度,算系九龙区嘅龙头站。”麦师傅指,佐敦道炮台街一带是各区红van的交汇处,过去渡船角并未填海,他最爱和当时女友、现时太太前往码头钓泥鯭,“𠮶阵冇咩节目,星期日咪去钓下鱼,一系就睇人‘换木桩’。”所谓木桩,其实是指码头边的防撞木桩,“啲桩好长嘅,一掹上嚟,就痴住好多青口,有啲工作人员冇所谓,畀我哋十斤八斤咁拎走!”
在油麻地扎根多年,对麦师傅而言,印象最深的事要数1984年的“的士大罢驶”。当时政府提出增加的士牌照费和首次登记税,并同时引用“保障公共税收令”,令该两项加费即时生效。的士业界全无反对机会,只好发起罢驶以示抗议,有围观者则趁机捣乱,事件演变成骚乱,警方要施放催泪弹平息事件,“当时成条弥敦道瘫痪晒,旺角又有人抢舖头,对呢个区、对成个香港都系好哄动。”
传统手工业消失
发生过触目惊心的历史事件,随时代推移,油麻地也不知不觉地经历着重大改变,“最大转变系传统手工业消失啰,打铜字、白铁信箱、整蒸笼、雕麻雀,以前成条街都系,全部朋友我都识!”这些手工业慢慢没落,麦师傅的友人相继搬走、转行。幸好他两间楼上舖都是自己物业,一间在1987年以100万买入,另一间1993年以400万买入,现在两间舖市值2千万,不怕因租贵而迫迁。
他的生意虽守得住,但炮台街渐渐变得不一样,整个油麻地也是面目全非,“个感情就系,我见证住呢个地方喺度演变紧,以前系比较草根文化,依家好似高级咗,已经系豪宅区,唔一样啦。”他唏嘘地说。
想知道更多关于麦师傅与手写小巴牌的故事,可留意非凡出版的新书《搭红Van》,书籍将在书展期间推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