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郑上任一年】斥三千亿扩建医院“追落后” 化解医生荒仍无期
林郑月娥上任行政长官一年,在医疗政策上“落重药”,破天荒突击落医院巡视,再宣布紧急拨款5亿元予医管局应对流感高峰期;亲自接过罕见病病人请愿信,又亲撰信件予外国药厂促进口罕见病药物,到推出3,000亿元第二个十年建医院计划,足见林郑对医疗政策上心又肯讲金。然而,病人组织指林郑单单“课金”仍不足,因为两大医疗投入指标仍未“合格”,形容是方向正确但力度不足。前线医生则批评林郑过去一年只“取易不取难”,不断高调掷银弹提高市民对公营医疗服务的期望,但未考虑长远“封顶”或如何融资,如果她的余下任期不处理财政持续性,犹如将计时炸弹推落下届政府,经济走坡下时必令前线医护和病人怨气加剧。
林郑月娥去年7月上任后仅半个月,就突击落医院巡视夏季流感高峰期惨况,公开要求医管局尽快制订方案解决,摆出重视医疗议题的姿态;到冬季流感高峰期,在出席行政会议前亲自公布向医管局紧急拨款5亿抗流感。政府又在财政预算案表明预留3,000亿元推行第二个十年建医院计划、2018/19年度投入医管局的拨款创新高达624亿元,足见在财政支援上,林郑对改善医疗服务有一定承担。
前线医生指林郑取易不取难
前线医生联盟副主席萧旭亮认为,这些都显示林郑月娥“有魄力、有心做、肯畀钱”,给予市民讯息“钱唔系问题,医疗有需要我就会畀钱!”
然而,市民因而对医管局的期望日益提高,而公立医院已经处理在90%入院服务,萧旭亮指,林郑再提出这样讯息,会将公私营差距进一步扩大。即使林郑月娥有心又“课金”,萧旭亮对其过去一次医疗政策评分只有6分,说其他4分全扣在“难做的都唔做”。
现时财政稳健情况下林郑好疏爽,有咩事就揼钱,但香港面对“老人海啸”,佢宜家开大咗个头,但佢做多四年之嘛,下个人上任经济差时,如果承担唔到,日后爆煲时前线医护和病人的怨气会更加深!
说到林郑医疗政策的“舍难取易”,萧旭亮认为,林郑月娥余下的任期必须让社会讨论公立医院定位,如果决定由公营医疗提供大部分服务,就要预算长远人口结转变带来的医疗开支,“计条数比市民睇点持续”,由政府承担更多及让巿民分担部分成本,如资助公立医院非紧急的病人到私家求医,并一边加强措施防止滥用。
市民听到医管局重新定位,代表要对公营服务期望下降或畀多点钱,市民会唔开心,但继续将个波踢去下一届政府,之后都系要揾人执手尾。希望林郑不再只是舍难取易,揼钱之余做对香港中、长期有益的政策。
病人组织:林郑方向正确但力度不足 两大指标未合格
一直关注病人权益的社区祖织协会彭鸿昌则认为,林郑对医疗仍“课金”不足,评价林郑月娥过去一年的医疗政策“较前届政府更有作为、进取,方向正确但力度不足”,属合格但仅得6.5分。
卫生方面开支占政府开支由不超过17%,本年度增加至17.5%。但彭鸿昌指出,若要应对人口老化和公营医疗需要增长,最少要增加至20%。另一个指标是投放在公营医疗占生产总值(GDP)的比例,虽然已由2.6%至2.7%,但仍然远少于其他已发展国家的6.6%。彭认为起码增加至3%,再慢慢推至6%才较适合,未来应特别集中资源应对人口老化需要、支援皮肤科、牙科和基层医疗等服务。
医生人手方面,去年估算本港2030年将欠1,000名医生,虽然有消息指两间医学院每年增加共60名医科生名额,但计算到医科生毕业到2030年,也只填补了360名医生,彭鸿昌促林郑月娥未来著力再缩小医生供应和短缺的差额。供应不足同时,公立医院医生去年流失率达5.9%,创十年新高,彭指,林郑月娥需同时与医管局了解怎样协助挽留人手。
林郑亲会罕见病人“破天荒”
公营医疗政策被指无远见,罕疾病政策亦然。去年10月林郑月娥亲自接过罕见病病人周佩珊的建议书,其后亲撰信件给药厂总裁要求引入佩珊所需药物,今年3月林郑月娥再亲身告诉佩珊新药将引入本港。一向关注罕见疾病病人权益的立法会议员张超雄认同,林郑行动是“破天荒”,赞扬林郑月娥反应快且正面。
罕见病支援小修小补 拒制定整存政策
然言,张超雄批评她只在社会关注的情况下才予以回应,而非有整存的罕见病政策回应病人需要,至今港府仍未承认罕见病是值得关注的范畴,也无计划为此制定政策,反映未能洞察到罕见病患者的需要。
张超雄评价她“勉勉强强、不能叫合格的5分”,促请林郑月娥在余下的任期,为罕见病人和癌病病人成立特快药物引入机制,而非依赖现有过于缓慢的机制,亦应立法保障罕见病人权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