眼袋误当黑眼圈 港男求诊增 疗程饮食对症下药
面上挂著一对“熊猫眼”,经常会让人感觉疲倦无精神。皮肤科专科医生陈厚毅指出,黑眼圈成因复杂,部份可能是眼周血液循环差,令色素沉淀,短暂性出现黑眼圈,部份人亦可长期伴随黑眼圈,挥之不去。他临床经验所见,因黑眼圈求诊的个案,八成是女士,而近年男士求诊者增多,相信由于文化及工作需要有关。陈厚毅又指,治疗黑眼圈要对症下药,不少个案将眼袋问题当黑眼圈,其实是眼袋突出,视觉上以为眼周变得深色,解决办法是收紧眼袋。若是色素沉淀引致的黑眼圈,可多吃莓类等含丰富抗氧化物的水果,有助减淡色素。
搓揉眼睛致皮肤松弛 易变眼袋
陈厚毅指出,黑眼圈其实并非疾病,不会构成健康问题,并无必要接受治疗。但过往确有人因黑眼圈而求诊,大部份求诊主因是生活质素及自信心受影响。他表示,黑眼圈成因多,短暂出现黑眼圈,可能因为休息时间少,血液不循环所致。长期黑眼圈除了因为血液不循环,亦可能是眼袋让人视觉上以为是黑眼圈。他指,都市人经常使用电脑,令眼睛疲倦,很多人不自觉搓揉眼睛。此举亦会令眼睛附近皮肤松弛,形成眼袋,看上去似黑眼圈。
受黑眼圈问题困扰而求诊的个案并不罕见,每个月接获8至10宗,不乏男士求诊。他指,近年有见男性因黑眼圈求诊人数上升,以往男、女求诊比例为2比8,近年升至3比7。他指出,不少男士求诊都因工作需要或文化影响,令求诊人数增多。他又指求诊者有年轻化趋势,年龄主要介乎20多岁至60岁。他估计,港人休息时间越来越少,生活压力大,是黑眼圈问题年轻化的主因。
一名年仅31岁、于银行工作的男士,也求医期望解决黑眼圈。该男子坦言,因为太经常“被问候”是否很疲倦,甚至影响工作,所以求诊。经诊断后,医生发现该男士本身患湿疹、眼睛敏感,令他经常搓揉眼睛,加上戴隐形眼镜经常拉动眼皮,久而久之令眼睛附近皮肤松弛。医生诊断,该男士实际上是有眼袋而非黑眼圈,只是看上去错觉以为是黑眼圈。该名男士最终接受射频疗程,收紧眼部皮肤,以及进行激光矫视,免除因戴隐形眼镜而拉动眼皮,“黑眼圈”问题终得以改善。
身体机能较弱 慢性病征状
黑眼圈除了是休息不足的表现,亦可能是患慢性病的征状。陈厚毅补充,患慢性疾病的人士,由于身体机能较弱,眼部的血液循环也较差,亦有机会形成黑眼圈,常见为慢性贫血和甲状腺分泌不正常的病人,较易有明显的黑眼圈。而甲状腺素分泌不足,在甲状腺素低的时候,黑眼圈可能会较深。
士多啤梨蓝莓抗氧化 多吃助减淡
陈厚毅表示,市面上部份眼霜声称有助减淡黑眼圈,市民要小心选择,最好拣选有科学实证,证明有效的眼霜,详情可参考消委会的公布。他又指,即使有效的眼霜,大部份都需要持续涂数月或以年计,才见到成效,使用者需要有耐性。另外,若要减少眼部黑色素形成,可于早上在眼部涂防晒霜,晚上再涂含抗氧化物的眼霜,例如维他命C,或有机会淡化黑色素。
另一种减淡黑眼圈的方法,是多吃含丰富抗氧化物的水果,例如莓类,即士多啤梨、蓝莓等。他指出,若问题是眼袋而非黑色素或血液循环问题,传统要用手术方法拉紧皮肤处理,近年亦可以射频技术无创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