沙士15年 机密冠状病毒实验室首曝光 袁国勇:发梦都怕病毒外泄

撰文: 陈倩婷
出版:更新:

玛丽医院旁边有两座白色大楼,单看外墙的斑驳痕迹,很难想像到这里是港大医学院病理学家的重地,曾肆虐全港的非典型肺炎(SARS)源头—冠状病毒亦在此被“抗疫英雄”袁国勇找出,成为扭转疫情的关键。两座大楼名为港大病理学楼及临床病理大楼,分别于1959年及1974年落成,由于玛丽医院第一期重建工程将展开,病理学部门需迁往T座。拆卸告别前夕,袁国勇带记者走一趟病理学楼,为沙士抗疫的研究重地揭开神秘面纱,听他诉说在病理学楼工作逾30年的故事。

2003年是人心惶惶的一年,沙士来袭,病人、医护人员相继倒下,但病毒源头未明。袁国勇和团队将最初在广华医院的病人身上发现的病毒,带回病理学楼继续研究,经培植后才证实沙士源头是冠状病毒,当时的研究成果领先全球。

职员离开须洗澡

事隔15年,袁国勇带记者来到这个找出沙士病毒的实验室外,隔着玻璃窗忆述旧事。他忆述指,所有需带出实验室的病毒均需要经过消毒,职员则需在内洗澡后才可离开。他特别强调,这个地方一直保密,只是大楼即将拆卸,才有幸让记者踏足,一睹这个病理重地。

袁国勇早前率传媒到访当年研究冠状病毒的实验室。(资料图片/陈倩婷摄)

常梦见病毒流出实验室

袁国勇曾于2001年至2011年期间,出任港大微生物学系系主任,他形容当时责任重大,不时会发梦梦见病毒不知怎的渗出实验室、梦到自己的同事染病等,他坦言一旦出事“真系唔知点算”。

袁国勇解释是因为老鼠习性喜欢黑暗,因此放置动物的房间门上都以红色玻璃遮光。(陈倩婷摄)

走廊的两旁有几间放置动物的实验室,内有白兔、田鼠、老鼠等,特别之处是门上的窗口都以红色玻璃遮光,袁国勇解释是因为老鼠习性喜欢黑暗,而为了减少密闭环境对动物的压力,房内会播放古典音乐让牠们抒压。

同一栋大楼工作逾30年 袁:“无话唔舍得,所有嘢都会旧”

1981年从港大医学院毕业,1987年开始便在港大微生物系工作,被问到大楼行将拆卸,是否感到难离难舍,袁国勇笑言:“无话唔舍得嘅,人都会老,所有嘢都会旧。”病理学系将迁至的新大楼,会配备生物安全第三级的实验室,袁形容新设置“劲好多”,亦很期待有新的“toys”,到底确实的“toys”是甚么?他坚持要保密。

年过花甲,袁国勇今年已61岁,是否会准备退休?“大学唔同我续约,我就65岁退休。”不过这位知名传染病专家补充一句,早前接受过白内障手术,眼力尚好,相信他迁往T座之后会继续发挥他的专长,继续为大家在抗疫路途上设立防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