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以鬯逝世】“文坛教父”小说价值被低估 沈旭晖推《香港居》
有香港“文坛教父”之称的刘以鬯昨日(8日)辞世,他于1918年12月7日生于上海,祖籍浙江镇海,因战乱而辗转流落至香港。其代表仍品包括小说《酒徒》、《对倒》、《寺内》、《打错了》、《岛与半岛》、《他有一把锋利的小刀》、《模型.邮票.陶瓷》等,评论则有《端木蕻良论》、《看树看林》,学术专著则有《刘以鬯与香港现代主义》。多个作品先后被改编成电视或电影,最为人熟悉是导演王家卫的《花样年华》及《2046》灵感来自刘以鬯的作品。
强调作品两大不同
刘以鬯早年在接受各大媒体访问时,曾在文学上独标自己的作品是“与众不同”,一是他与其他作家的不同,二是他每篇小说都与自己的其他小说不同,其作品《对倒》更被喻为意识流的小说,亦为本港文学史占一席位,留下深远的影响。不过,刘以鬯小说的文本价值远被低估,在现代通行的文学史,作品只放常规位置。
来港靠写稿维生 小说改编成电视电影
2010年刘以鬯获选为香港书展及香港文学节首位“年度作家”,他忆述说:“我从上海来到香港,后来没有办法回去,但我手上只有一枝笔,那么就投稿,报纸上两千字一篇,我就是利用这个surprise ending(大逆转),结果报馆用了。”。
《打错了》、《对倒》、《酒徒》成为刘以鬯三大著名小说作品。《打错了》是一篇微型小说,言简意赅地展现出命运、机遇、祸福、生死一线间,其份量举足轻重;《对倒》则是较为人知晓的作品,平行处理少女亚杏和中年男子淳于白的生活,电视和电影版本因应社会状况而活现书中故事;《酒徒》的序言,其“娱乐别人”的一句就被评论者经常引用。
这些年来,为了生活,我一直在“娱乐别人”;如今也想“娱乐自己”了。”
名人艺术家均向刘以鬯作品致敬
本港艺术家伍韶劲去年以刘以鬯作品的跨时代性,在巴塞尔艺术展(Art Basel)期间,以电车重现《对倒》,公众可免费乘坐由他设计的《二十五分钟后》流动黑盒。一路上观看实时投影、倒转的城市风景,而坐电车两旁的人,分别听著45年前淳于白和阿杏的读白,市民听到及看见的都是南辕北辙,却真实地在同一个空间。
伍韶劲指出,电车左右两边的观众接收的街影是截然不同的,代表了我们思考时,往往会看不见另一边的观点,但他想观众藉倒转了的街景,质疑我们平日看见的风景、平日认同的观点。
国际关系学者沈旭晖在其“沈旭晖国际生活台”Facebook专页,近日有分享对刘以鬯作品的看法。文中提及作品《香港居》,所抽写60年代的香港有什么人,当中以卖文维生养活一家的主角,刚好反映刘以鬯本人。
文中又指出,相对于《酒徒》悲观、寂寞等较负面的思想,《香港居》则是一本“保持正面”的作品,尽管香港租屋贵,找屋难,生活艰苦,但书中主角一家仍乐观、积极,只要肯努力写文工作,就会有好生活,这生活态度好比狮子山精神,但似乎不着边际,其实就是刘以鬯本人一直走过的文学心路历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