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以鬯逝世】《花样年华》看刘以鬯《对倒》一生

撰文: 周峻峰
出版:更新:

一代作家刘以鬯昨日(8日)离世,不少人谈起刘便会想起王家卫电影《花样年华》,因为刘以鬯的著作之一的《对倒》,是导演王家卫拍摄电影的创作起源,王家卫亦有片末特别呜谢这位一代小说家。
另外,刘70年代发表的连载小说,以及一套千禧年上映的电影,交错形成1960年的故事,及后被誉为续作电影《2046》,则深受刘以鬯另一套作品《酒徒》的影响。

电影《花样年华》剧照

《对倒》一共分为长篇(约11万字,分64节)及短篇(约3万字,分42节)两个版本。长篇版于1972年11月18日起在《星岛晚报》刊登,每天一千字,连载逾一百多天才完结;短篇版则是他在1975年应《四季》杂志约稿,经大幅删减及改写后所发表。按刘以鬯自述,写作灵感源于两枚相连的邮票,“对倒”其实是邮学上的名词,法文为Téte-Bêche,指的是一正一负的双连邮票,故产生了用一正一负、双线平行发展的方式写小说。

《对倒》是由两个独立的故事交错而成,两个故事的主要人物分别是一个老者和一个少女,并采取双线平行发展,是回忆与期待的交错,而电影《花样年华》则来自《对倒》的长篇版本,主角周慕云(梁朝伟饰演)苏丽珍(张曼玉饰演)这一对, 两人各自的另一半均有外遇,但同时成为了对方伴侣,一个人有着正负两面,正正与小说角色相映成趣。

当中主角周慕云在报馆工作的形象,背景及其经历,更是参照了刘以鬯本人的真实经历。刘以鬯自小居于上海租界,父亲为军校英文翻译官,哥哥是蒋介石妻子宋美龄的英文秘书。他自小爱好写作,17岁时写下首部小说作品《流亡的安娜.芙洛斯基》。及后二战到光复后,刘以鬯曾任报章副刊编辑、出版社负责人,不过好景不常,出版社倒闭,他便以写稿维生,较为耳熟能详小说作品由此时期诞生。

《花样年华》中梁朝伟饰演的周慕云,在报馆工作,背景与刘以鬯本人相似。(《花样年华》剧照 )
那些消逝了的岁月,仿佛隔著一块积著灰尘的玻璃,看得到,抓不著。他一直在怀念著过去的一切。如果他能冲破那块积著灰尘的玻璃,他会走回早已消逝的岁月。
王家卫电影《花样年华》电影完结时出现的过场字幕,源于《对倒》的长篇版本。

《对倒》这小说,其实是以一老一嫩的对比,交替描写一对互不相识、毫无关系的男女,男的年华老去,女的则正值青年少艾,在一个晚上不约而同地来到旺角,并排同坐看同一出电影,然后又分开了。当天晚上,两人都发了个绮梦,男的梦见自己变回年轻时的样子跟女的做爱,女的梦见跟一名英俊的男子做爱。

《花样年华》则较接近于原来“对倒”的意思。《花样年华》的周慕云和苏丽珍这一对,各自除了扮演自身外,从成为邻居、被伴侣背弃,更是婚外情的“受害者”,惟随着故事推进,两人假戏真做,不知不觉间互生爱意,反过来又同时成了对方伴侣,由“受害者”陷进另一段婚外情的“当事人”,这重叠或对倒,使主角和故事都添加了一重暧昧性和复杂性。

文化评论人潘国灵在2010年7月《香港电影》中说,相对来说,《2046》之于长篇小说《酒徒》,并没带来如《对倒》般的效应,或者是因为《2046》并没有像《花样年华》般强调与原小说的关系,《酒徒》虽说不上是《2046》的改编原著,但肯定是它的灵感来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