拆解轮候公屋破5年之谜 公屋联会料年底升至5.5年
公屋轮候时间平均升至5.1年,创18年来新高,引起社会广泛关注,但现时计算平均轮候时间机制,却已比昔日加入不少“水份”,否则肯定不止要等逾5年。由于未来一年陆续有不少位于市区的公屋入伙,该批等候多时准住户势必拉高平均轮候时间。公屋联会估计,至今年年底一般家庭平均轮候时间更可能升至5.5年或以上,料短期内升势持续。
申请资格核实至首次获配拣楼机会
不少人都会质疑,公屋轮候册一般家庭申请数目减少,而上年度可供编配公屋亦有增加,为何一般家庭平均轮候时间不跌反升?这方面其实是可以和计算平均轮候时间的安排有关。
政府及房委会现时所指的公屋平均轮候时间,是指申请者被核实资格开始,一直轮候至首次获配拣楼机会的该段时间,正如房委会资助房屋小组委员会主席黄远辉上周六(12日)所指,刚公布今年3月底的5.1年,是大约反映2013至2016年公屋申请者首次获编配的轮候时间,如果某一年有市区公屋供应,该年的轮候时间多数会较长。
早在回归前后,公屋轮候时间其实是指计及申请人可入住单位的时间,当10多年前公屋申请宗数及平均轮候时间又再从低位反弹,政府及房委会便静悄悄把“3年上楼”变“3年睇楼”,部份立法会议员当年也曾公开批评。
此外,当局另一“发水”举措,是2006年引入非长者单身人士配额及计分制,把持续增加的年轻单身人士申请从一般申请平均轮候时间计算范围中剔除,当然令轮候时间大为缩短,最新的计分制更取消逾2万名单身人士资格,成功起缩减轮候长龙的效果。
事实上,过去8年公屋一般申请者平均轮候时间上升1.55倍,由2年升至5.1年(见表);若非进行两次“发水”,现时平均轮候时间,又岂止5.1年呢?
近年公屋平均轮候时间变化
时间 | 平均轮候时间 |
截至2011年3月底 | 2.0 |
截至2012年3月底 | 2.6 |
截至2013年3月底 | 2.7 |
截至2014年3月底 | 3.0 |
截至2015年3月底 | 3.3 |
截至2016年3月底 | 3.9 |
截至2017年3月底 | 4.6 |
截至2018年3月底 | 5.1 |
资料来源:房委会
房委文件证房署早知平均轮候时间恶化
行政长官林郑月娥上周五回应最新公屋平均轮候时间时,曾指有关情况恶化令人“非常焦虑”,并且反映供不应求的情况,希望正进行的土地辩论能够得出一个共识,但其实早在去年年底,政府内部已知悉公屋平均轮候时间势将延长。
据《香港01》取得房委会一份文件显示,房屋署官员曾指,纵使公屋供应增加,轮候时间仍会上升,因获配公屋申请者用了较长时间轮候,会反映在平均轮候时间计算中。该官员更指,平均轮候时间未必会随供应增加而即时回落,反而可能会略为上升。
雪上加霜的,是文件中亦提及至去年6月底,近半轮候3年以上仍未获配屋的申请者,大多数拣选扩展市区,但未来5年仅得不足四分一新落成公屋位于扩展市区。
另一方面,今年内多个新公屋屋邨落成及安排配屋,其中深水埗苏屋邨一及二期和长沙湾海盈邨合共逾5000个单位,这批单位的准住户,不少都会是轮候市区公屋多年人士,肯定会拖长公屋平均轮候时间。
招国伟:是否超逾6年仍待观察
公屋联会总干事、房委会资助房屋小组成员招国伟指出,现时平均轮候时间属滞后资料,随著未来一年有更多市区公屋可供编配予轮候册人士,公屋平均轮候时间势必进一步延长,预料至今年年底,会升至5.5年。
至于会否升至6年或以上,他认为要视乎稍后编配公屋情况而定,因市区公屋占公屋总数多寡,亦会影响到轮候时间计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