儿童大细眼、恰眼瞓? 或属先天性眼睑下垂 6岁做手术效果较佳

撰文: 陈倩婷
出版:更新:

眼皮愈来愈重,甚至盖住半只眼睛,除了眼困之外,还有另一种可能,就是患有先天性眼睑下垂,主因是提睑肌发育不全。这种病在儿童身上并非常见,若未有妥善处理,长远可能永久影响患者视力。眼科专科医生指,眼皮若下垂至覆盖眼珠黑色部份多于1毫米,即界定为眼睑下垂,患者可以透过手术改善眼睑下垂的情况,不过手术并非愈早做愈好,待孩子6至7岁时再做,可减低手术风险及难度。

将近4岁的谦谦右眼眼睑下垂,予人一种眼困的错觉,但实际上他的精力相当充沛。父母在谦谦出世时已发现他右眼较小,医生指谦谦患有眼睑下垂,因此在谦谦未够一岁时,已带他向眼科医生求医。

先天性眼睑下垂患者谦谦精力充沛。(罗君豪摄)
纪先生(左)担心儿子上小学后会被同学问及外观,预计升小学前会让他接受手术。(罗君豪摄)

儿子眼皮不能擡高 爸爸担心同学取笑

爸爸纪先生分享时表示,由于谦谦的眼皮不能擡高,擡头跟大人说话时右眼会闭上,纪先生需蹲下跟他谈话。他坦言起初担心儿子的视力受损,不过听从医生的建议,现时每半年会带谦谦检查视力,确保视力正常。

纪先生指幼稚园的小朋友未察觉到谦谦外观的不同,但担心谦谦上小学之后会被其他同学取笑,从而有心理压力,预计在谦谦读小学前带他做手术。

李琬微指出,儿童患者在6、7岁时做手术效果相对较好。(罗君豪摄)

6至7岁肌肉韧性较适合做手术  五分一患者需提前做手术

奥比斯义务眼科医生李琬微指,出生至1岁前出现的均属先天性眼睑下垂,眼睑下垂患者有可能因眼皮太重,压住眼角膜令其破损,若眼皮下垂至遮盖瞳孔阻挡视线,长远或造成弱视,亦有儿童个案因经常擡头,读幼稚园时已有肩颈痛。有家长主观期望眼睑下垂可自然痊愈,不过李琬微直言患者一般需透过手术治疗。

至于谦谦的个案,李琬微称属中度先天性眼睑下垂,下垂约4至5毫米,但经定期检查发现视力正常,可待他长大至6、7岁才做手术,肌肉韧性增加,手术效果亦相对会较好。

美国有数据显示每842个人出生,就有一个眼睑下垂个案,虽然本港未有相关统计,但现时香港眼科医院每年约有10宗新症,李琬微指10宗个案只有约2宗因严重散光或弱视,需急切进行手术,家长毋须过于心急开刀。

患者接受手术前(上)和手术后(下)的分别。(受访者提供)

前额悬吊术助擡高眼皮 一半患者术后长出弹性

在进行手术前,医生会先检查提睑肌的功能,若仍有一定功能,可考虑施以提睑肌截短术或肌腱膜修补术。而一般先天性眼睑下垂患者由于提睑肌功能较差,需接受前额悬吊术,即以患者自身的筋腱组织或其他物料,将前额的肌肉与提睑肌接驳,达到提起眼皮、令外观看起来对称的效果。

李琬微指,有八成人手术后会出现眼睑闭合不全,眼睛会较干涩,夜间需涂眼膏保湿减低角膜破损的机会,亦要戴眼罩入睡,约一半患者的提睑肌会在术后半年长出弹性。

若以患者自身筋腱做手术,较易与前额肌融合,代价是需在身体其他地方开伤口取组织,有家长会选择以外来物料取代,不过物料会老化,患者长大后可能需做手术更换。而眼睑下垂的情况有可能出现在单眼或双眼,李琬微建议家长若察觉到小孩有“大细眼”,应带子女前往眼科作详细检查。

今年的“蒙眼午餐”活动主题为关注儿童双眼睑下垂。(奥比斯提供)

奥比斯亦关注这个疾病,今年3月至5月于全港小学推行的“蒙眼午餐”活动中,以儿童双眼睑下垂为教育主题,小学生透过蒙眼进食,感受失明人士的不便,从而提升小朋友对盲疾的知识,并加强个人护眼意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