萃文书坊20年代首售新文化书 长春社:唯一系系新文化运动建筑物
在中环荷里活道60号,一幢战前唐楼看起来并不起眼,但原来与近百年前的新文化运动,有着极大关连。长春社高级公共事务经理李少文指出,新文化运动由胡适、鲁迅等作家推动。不过,在省港大罢工前,香港对运动及新文学的回响不大,全港只得中区的萃文书坊全面售卖新文化刊物。而萃文书坊,正是荷里活道60号这幢有99年历史的唐楼之中。李少文又指出,这里是唯一连系兴中会、新文化运动的香港建筑物,更孕育了不少本地作家,“如果(建筑物)消失,会失去整个新文化运动的源头。”
五四运动即将踏入百周年,鲁迅、胡适等人当时在新文化运动的付出,再度引起大家关注。李少文指,荷里活60号的地舖,是萃文书坊的原址,而楼上的楼层,则是华仁书院的创校地点。李少文又指,古迹办早前评估建筑物建于1920年,但根据北洋政府发行的《政府公报》,有书商于1920年登广告,称萃文书坊是全国分销商之一,而华仁书院1919年创校,“即是说,建筑物起码1919年已存在,有近99年历史。”他续指,该建筑物是唯一连系兴中会、新文化运动的建筑物。
全港唯一售卖新文化刊物
他指出,萃文书坊是香港唯一全面售卖新文化刊物的地方,“可能大家唔相信,当年要买鲁迅的《呐喊》或《狂人日记》,几乎无可能!唯一只可到萃文!”他解释,当年香港主要流行连环图、教科书,若要购买相关书籍,只能委托内地邮印。
他续指,新文化运动对当时香港的影响不大,因为当时书坊由兴中会及中华革命党成员霍汝丁经营,霍透过与内地的紧密关系,将书本运至香港售卖。不过,李少文称当时除了萃文书坊外,商务印书馆亦有售卖新文化书籍,惟只卖上海总店出版的书籍,“可以好大胆推断,全面售卖新文化书刊只得萃文。”
书坊售禁书
他又指,起初售买文具的萃文书坊,后来更成为部份禁书的分销点,如早年中共书籍《向导》、《政治生活》等。他表示,由于书坊一带有警方巡逻,故不能明目张胆售禁书,“顾客会问老板有否某期数的杂志,再于暗格内拿出来。(书籍)价格不贵,照样内地对兑港币价钱。”不过,他坦言书店至二战后才结业,估计当时警方亦“只眼开只眼闭”。
盼成为法定古迹
他指出,建筑物具发展潜力,希望可定为法定古迹,免被清拆或收购重建。他指出,香港早于30年代已有本土作家,如侣伦等,“香港不是文化沙漠,源头可追索到萃文书坊,如(建筑物)消失,会失去整个香港新文化运动源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