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口述影像】戴耳机逛医学博物馆 古老吗啡器勾起渐失明日子
香港医学博物馆为法定古迹,他们先在正门触摸红砖墙,感受灰泥传递来的“历史感”,然后才按照耳机里一把悦耳女声的指示踏进内,自40岁起完全失明的少青是参观团的一员。当介绍到一种古旧的吗啡溶液制备器,少青踊跃回答“即系麻醉止痛药!”原来他想起病发的十年间,因抵抗力下降感染肺炎,而需经常注射吗啡的日子。闲逛博物馆一趟,对于少青而言,“终于在书本与电影外,等到其他选择。”直言失明人士需要更多口述影像服务。
香港口述影像协会举办的“香港医学博物馆”口述影像导赏团,由微生物学系哲学博士马学纶(Helen)担任口述影像员,带领约廿名团友,当中一半为视障人士,由健视人士一对一陪同。描述展品之余,亦会透过多款触感道具,特别仿制一些展品,让视障人士对描述的物品更具像。
网筛夹薄纱仿制施氏麻醉面罩
Helen原本是科学馆的导赏员,在受训后便担任口述影像至今近一年。Helen表示,口述影像讲究精准、描述是否够具体。今次关于医学,Helen可谓“内行人”,不过事先都准备多次,在撰写讲稿后,亦实地考察三、四次。
由爱德华式建筑风格,到展品介绍的病理、医护品等知识,但Helen都尽力形容。其中一件道具更让参加者连连赞叹,就利用了两个过滤网筛夹住薄层棉纱,仿照施氏麻醉面罩的外形。
后天渐至完全失明 望口述影像普及化
参加者有序地按指示步行,并积极提问,整个参观最终耗时约1.5小时顺利完成。参加者少青最踊跃发问,他自廿岁起便确诊“眼底视网膜发炎”,不知病发原因,医生更曾断言他十年内会完全失明,治疗期间因抵抗力不足,受肺炎所困经常需注射吗啡,“所以你问我最深刻哪个环节,就是讲吗啡。”
少青直至40岁才完全失明,至今在“黑暗”中已生活了逾十年,虽然他坦言完全失明才是“解脱”,才能摆脱接受治疗的痛苦,但要克服始终不易,“无想过医学(相关)的(展览)都可以来。”因为今次参观,他始知道原来H1N1流感的病毒形状是波型。少青希望香港的口述影像服务可以尽快普及,在有声图书与口述电影以外,让视障人士多点选择。
香港口述影像协会于2015年成立,据该会首席导师梁凯程介绍,口述影像用途广泛,亦应用于电影、电视节目、展览、艺术表演及大自然导赏等,做法主要分为“预录口述影像”及“现场口述影像”。今次展览导赏属于后者,口述影像员除了透过言词将影像传达给视障人士外,更多了互动元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