土地供应18选项 推算短中期最多建100万伙 发展棕地属“大户”
土地供应专责小组去年起讨论共18个由社会各界提出的建议土地选项,并于4月26日起展开为期5个月的公众咨询。《香港01》整合18个土地选项,并参考各个新发展区的发展比例,计算出每个选项的可建单位数目。若以短、中期方案而言,短租地及临时政府拨地合共占地近逾3,000公顷,倘按新发展区的规模计算,料可提供逾30万个单位,相等于长策10年建28万伙的公屋目标。若收回棕地发展,则最多可建35万个单位,全部短中期方案都顺利推展的话,最多更可建100万个单位。不过,本土研究社成员陈剑青就认为,推算可建单位应由政府向土地小组提交文件,但现时却在未有更详细的资料下展开咨询,“公众𠵱家系无标准或者指引,要几多地先够,好似灌输讯息系抢多啲土地,多咗咪做储备,唔会话你知个代价喺边。”
市民可拣多于一个选项
去年9月成立的土地小组,经过长达6个月、共13次的公开会议后,先后讨论18个由社会各界提出的土地选项,包括棕地、新界农地、填海、发展乡村式用地,以及多个备受争议的方案如发展郊野公园、填平水塘、私人游乐场契约等方案。
据了解,今次土地供应的公众咨询,将18个土地选项分为短中期、中长期以及概念性三大类别,市民可选择多于一个的选项,但不用填写开发的优次,由5月至7月期间,小组会举办6场的地区咨询会。
虽然18个土地供应选项,均可为本港带来额外的房屋及土地供应,但当中却各有利弊。《香港01》特别为读者整合各个选项可能提供的可建单位数目,以及小组提出的意见,以供公众参考。
未来约30年需要100万房屋 缺230公顷地
政府统计处估算,2043年香港人口预计达到822万的顶峰。土地供应小组的文件指出,本港有76%为未建设范围,长远尚欠约200公顷房屋土地,估计连同重建项目,香港由2016年至2046年的30年间,总房屋需求约为100万个单位。而小组根据《香港2030+》的分析估算,本港至少欠缺1,200公顷的土地,房屋占约2成,涉地约230公顷。
根据小组的会议文件,部分选项已列明估计可供单位的数量,但不少选项如乡村式用地、电话机楼用地及新界农地等选项,仍未有相关估算。《香港01》参考了启德、古洞北、粉岭北、洪水桥四个新发展区的可发展土地,以及其房屋用地和单位所占的比例,粗略计算出各选项可提供的单位数目。
其中,岩洞属众多选项之中占地最广,根据土木工程拓展署早前公布的《全港性岩洞总纲图》显示,48个策略性岩洞区面积介乎30至200公顷,合共面积约4,500公顷。不过,政府及土地小组都指由于岩洞并不适宜用作住宅发展,仅可迁置康乐文娱、污水厂等设施,而腾出的土地则可用作建屋。
认为大部分官地未必适合高密度发展
根据土地小组总结的短、中期方案,以短租地的面积最大,合共约2,450公顷,按新发展区的发展比例计算,估计可建33.8万至66.1万伙单位,亦是众多短期方案之中,提供最多伙数的选项。
其次为临时政府拨地(即临时拨予政府部门进行工程的官地),现时地政总署共批出3,340公顷土地,当中约三分二是未来基础设施的一部分。换言之,可释出发展的用地约有917公顷,记者计算可建12.6万至25.1万伙单位,而民间团体多次要求发展的棕地,1,300公顷料可兴建17.9万至35.6万伙,发展潜力不小。
然而,小组认为大部分官地未必适合作高密度发展,亦有9成的棕地有经济作业,一旦发展亦需拨出三分一的面积作重置。
至于中、长期方案,最令人关注的是维港以外填海以及开发郊野公园两选项,小组主席黄远辉曾于第三次会议后表示,成员均同意5个近岸填海以及中部人工水域建人工岛的方案具潜力,据官方数字,马料水及小蚝湾填海可提供约1.45万伙。而开发约40公顷的郊野公园,则可提供约7,500个单位,但小组亦同意开发郊野地的年期达15至20年之长。
乡村式用地被纳概念性方案
由民间团体、学者提出的多个土地选项,包括填平船湾淡水湖、葵青货柜码头上盖建屋等,均被纳入作概念性方案,意味著方案比“长期更长期”。虽然填平水塘的方案估计能带来30万房屋供应,但小组表明最少20年才有单位供应,食水储备更会由原来的4至6个月,减至3、4个月。
至于由前工程师学会会长周明权率先提出在葵青码头上盖建屋的方案,倘若发展全部379公顷的用地,按新市镇的发展模式,估计可供5.2万至10.3万伙。不过,小组主席黄远辉早前曾指目前掌握的资料甚少,亦要克服环境、空气、噪音、光污染和景观等挑战。
而政府2012年曾公布预留约1,200公顷土地划作乡村式发展,扣除人造斜坡、道路等,可兴建的土地储备仍有约932.9公顷,按其发展比例计算,估计可建12.8万至25.5万个单位。不过,小组指相关用地面积细小,分布零散,且作高密度发展有一定限制,直言用作住宅的潜力不大。
至于电话机楼及交通交汇处上建屋,由于所涉面积不足20公顷,估计可提供的单位最少,介乎1,372伙至4,763伙。
本土研究社:乡村式用地纳入概念性方案莫名其妙
本土研究社成员陈剑青表示,地政总署共批出逾5,000份短租租约,涉地约2,450公顷,由于部分预留作工程用途,估计只有800公顷可用作建屋等用途,故实际上未能兴建约30万伙单位,但潜在可建的单位仍不可低估。
他批评,土地供应小组的文件未有提供更详细的资料予公众,如地政总署指最少5年才能完全公开短租地的所有资料。此外,临时政府拨地及空置官地的土地选项方案,亦无提及潜在住宅供应等数字,“公众𠵱家系无标准或者指引,要几多地先够,好似灌输讯息系抢多啲地,多咗咪做储备,唔会话你知个代价喺边。”
至于乡村式用地被纳入概念性方案,陈剑青直言对此感到莫名其妙,因900多公顷预留用作建丁屋的土地,并非概念性方案,而是具体实在的政策,即使土地零散,仍可考虑用作兴建社区设施,但政府却将把它及填平水塘等选项一同列入概念性,“似乎令人觉得系倾向唔想搞到既得利益者。”
部份选项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