食安中心验出4款食油白酒塑化剂超标 涉大昌花生油、五粮醇

撰文: 陈芷昕
出版:更新:

2011年台湾塑化剂食品流入香港,令港人注意到塑化剂之害,自此食物安全中心把塑化剂列入恒常监测中。中心今日(2日)公布塑化剂(邻苯二甲酸酯)的风险评估研究结果,当中两种食油、两个中式白酒的塑化剂高于食安中心设立的行动水平,包括一种花生油及一种橄榄果渣油。另外,一个预先包装免治猪肉的塑化剂含量虽无超标,但含量相对较高。科学主任(污染物评估)游天颂强调,要长期及大量食用才会导致健康问题。据了解,塑化剂超标产品包括大昌食品花生油、Sita Olive Pomace Oil、五粮醇浓香型白酒及金星高粮酒。

食安中心建议市民切勿使用 PVC 或用料不明的塑胶容器盛载油性或高温食物,应改用玻璃、陶瓷或不锈钢容器。 (陈芷昕摄)

食安中心检验了市面上317个食物样本,包含33个油及脂肪的样本和10个免治肉样本,当中两个食油样本、两个中式白酒超过行动水平;一个来自连锁超级市场的免治猪肉样本未有超过行动水平,但塑化剂含量较其他样本高。游天颂指正常食用并不会影响健康。

据了解,塑化剂含量超标的食油样本包括大昌食品花生油、Sita Olive Pomace Oil(橄榄果渣油);白酒样本是五粮醇浓香型白酒、金星高粮酒。

涉事两种食油含有过量DEHP(一种塑化剂),食安中心的DEHP行动水平为每公斤1500微克,但大昌食品花生油每公斤含3500微克、Sita Olive Pomace Oil每公斤含3,300微克,超过中心行动水平逾一倍。另外,两种酒含有过量另一种塑化剂DBP,食安中心设定的行动水平为每公斤300微克,而五粮醇浓香型白酒及金星高粮酒则分别每公斤含560及470微克。

港人吸收的塑化剂大大低于安全参考值

游天颂续指,除非市民每日长期食用1公斤塑化剂含量较高的免治猪肉、400毫升涉事食用油或1公升涉事白酒才会出现健康问题。根据研究显示,港人最多只吸收了13%塑化剂,与安全参考值100%相差甚远,提醒市民不用过份担心。

消委会去年7月曾公布,市面上5款食油塑化剂含量超出食安中心采用的行动水平。(资料图片)
吴志翔表示,动物研究显示,长期及高水平摄入塑化剂,有机会影响雄性的生殖系统、肝脏或其他内脏。(陈芷昕摄)

未有证据显示塑化剂会致癌

食安中心首席医生(风险评估及传达)吴志翔表示,动物研究显示,长期及高水平摄入塑化剂,有机会影响雄性的生殖系统、肝脏或其他内脏。世界卫生组织未有证据显示塑化剂会致癌。吴志翔指他们已经和制造食油、酒和超级市场业界会面,强调为产品选择适当食物包装材料和训练员工的重要性,减少塑化剂转移的机会。

另外,塑化剂是广为使用的工业化学物,亦是广泛存在于环境中的污染物,市民无可避免会透过食物、水或皮肤与塑胶接触等不同途径摄入小量塑化剂。由于塑化剂能溶于油,因此食油、油性酱料及芝士都较容易出现此物质,不应以含塑化剂的物料盛载油性食物。

食安中心又指人体可有效代谢和排出邻苯二甲酸酯等塑化剂。摄入小量邻苯二甲酸酯不会影响健康,中心建议消费者:

1. 使用塑胶食物容器时,应遵从生产商的指示,特别是温度限制和在微波炉和洗碗碟机使用的指示。 2. 切勿使用 PVC 或用料不明的塑胶容器盛载油性或高温食物,应改用玻璃、陶瓷或不锈钢容器。 3. 使用或重复使用玻璃瓶时,应确保油性食物不会与盖口垫片接触。

市民将食油转到玻璃樽

日常煮饭难以避免使用食油,市民郑小姐表示,虽没有用涉事食用油,但仍会担心塑化剂问题,她平日会把食用油转到玻璃樽内,而煮菜时亦尽量少用油。何先生则表示“无得惊,始终要用油”,他平日会多用“有牌子”的油,以及自己小心一点,尽量避免使用塑胶产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