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神病长者】个案经理人手比例未兑诺 探访次数变疏

撰文: 朱韵斐
出版:更新:

帮助精神病者融入社区,是重要社会议题,然而电影《一念无明》主角的无奈、无助岂是戏剧?医院管理局于2010年推出个案复康支援计划,当年承诺每名个案跟进不少于一年,由1名经理跟进50名病人;但至2016/17年度部分地区比例仍高达1:56。有熟悉该计划的社工指出,部分病人仅获跟进半年,加上会面时间愈来愈短,对他们的情绪支援效果成疑。
精神病患者或康复者也会变老,港府的配套却未追得上,精神健康综合社区中心和长者地区中心,对精神病患长者支援同样不足。有机构促请港府投放资源,加强精神病患的居家安老和社区支援。

患有抑郁的长者Kit几乎足不出户。(高仲明摄)

根据医管局2016-17年度最新资料,在医管局接受治疗的精神病患者人数约有240,900人。以往严重精神病患者主是接受“入院治疗,出院覆诊”的诊治模式,医管局自2010年推出个案复康支援计划,为严重精神病患者提供社区支援服务,由个案经理以保姆形式跟进。翻查医院管理局文件指,当时承诺个案经理会为个案提供不少于一年的贴身跟进;亦计划每一名经理跟进50名病人,局方指改善比例需要“循序渐进”。

部份地区个案经理对病人仍高达1:56

计划踏入第8年,“循序渐进”的过程如何?翻查医管局资料,2010/11年度,80个个案经理照顾超过7,000人,每人处理约88个案,至其后慢慢降至平均1:56;到2016/17年度平均降至1:47,但同年港岛东区比例仍高达1:56。数据上比例有改善,是否反映现实?

个案复康支援计划相关数字:

年份 个案经理数目 处理个案数目 比例
2010/11 80 7,000 87.5
2013/14 260 14,600 56.2
2014/15 301 15,600 51.8
2015/16 327 15,400 47.1
2016/17 325 15,300 47.1

资料来源:医院管理局

 

如何帮助精神病者融入社区成为精神科重要的议题。(视觉中国图片)
Kit被发现患上抑郁症超过10年,要长期吃药和进出医院。(高仲明摄)

平均每间精神健康综合社区中心负责30万人口

即使病友愿意走出来,社区是否预备好迎接?2010年起社署于全港设立24间精神健康综合社区中心,提供辅导、职业治疗、社交、康乐活动等,平均每间中心负责30万人口,但2015/16年度只获2.8亿元预算开支,每间中心平均约1,167万元。据阮淑茵了解,不少中心为提供足够辅导、职业治疗等服务,社交、康乐活动愈来愈少。

至于社署拨款资助的41间长者地区中心,是否另一选择?阮淑茵说,很多中心职员都未有处理认知障碍以外的训练,例如应对精神分裂和躁郁症的病征、药物副作用等,认为培训更多具备相关知识的专业人士、增加对地区中心资源聘请人手,才能进一步做到居家安老和社区支援,助精神病康复长者融入社区。

医管局回复称,自2010-11年度起,医管局分阶段推行个案复康支援计划(又名个案管理计划),为居于社区的严重精神病患者提供深入、持续及个人化的支援。计划中的个案经理会与其他服务提供者紧密合作,特别是与社会福利署资助的精神健康综合社区中心合作,为目标病人提供个人化的社区支援。截至 2017年9月30日, 医管局在该计划下合共聘请了323名个案经理,为约14,460名患者提供个人化及深入的社区支援服务。

就探访次数被质疑变疏落,医管局指每宗个案的探访次数及参与时间各有不同,视乎多项因素而定,包括每名病人的需要、风险和能力。个案经理及医护团队会根据相关因素,为病人制定适切的跟进及治疗方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