盛赞余光中为“诗神” 陶杰忆去年高雄相聚:当时他的头脑仍清晰

撰文: 陈芷昕
出版:更新:

台湾著名文学家余光中今早(14日)在台湾逝世,终年89岁。他生前曾被本港著名作家黄维梁赞誉有璀璨的“五采笔”,梁实秋更曾评说:“余光中右手写诗,左手写文,成就之高一时无两。”余光中在香港中文大学任教11年,在香港亦写下不少著名文学作品。
香港著名专栏作家陶杰下午接受《香港01》记者访问时忆述,40年前曾得余光中点授诗艺,他去年曾到高雄探望,当时对方头脑仍很清晰。他又盛赞余光中的诗,“产量之丰,涵盖时期主题风格之广,品质之优,高于李白,堪与杜甫齐名”,认为“如果杜甫是诗圣,李白是诗仙,则余光中是诗神”。

陶杰赞余光中是“诗神”。(“陶杰Channel”专页图片)

赞余中文“博雅处穷宇通宙,典丽处旷古绝今”

一代文学巨匠余光中病逝,陶杰在Facebook专页撰文哀悼,指“若杜甫是诗圣,李白是诗仙,则余光中是诗神”,又指40年前尚在中学阶段,他曾得余光中点授诗艺,及后曾互相把作品及书籍寄给对方。直到去年底他曾赴高雄拜晤对方。他又盛赞余光中的中文,“博雅处穷宇通宙,典丽处旷古绝今”。

曾与余探讨三大学术问题

陶杰接受记者访问指,当时见到余光中健康情况不错,虽然身型瘦削,但头脑十分清醒,未料对方今年逝世。

陶杰又指,过去和余光中探讨三大问题,包括中国语文沉醉堕落、文化亡国及文学方面的技术问题。他强调,余光中先生对他的影响深远,认为现时的中学生若看余光中及金庸的作品,能够学到5成已十分足够。

余光中的作品对文学界有深远的影响。(倪清江摄)

余光中把诗歌、散文、评论、翻译称为生命的四度空间,生平前作品无数,更有多篇诗及散文作品被广泛列入两岸三地的教科书,如“乡愁”、“我的四个假想敌”、“听听那冷雨”。多篇诗作谱成歌曲,经杨弦、李泰祥、罗大佑等人谱成歌曲传唱。

余光中1928年生于南京,内战期间随家人迁居香港,并于1950年到台湾定居。余教授在1952年毕业于台湾大学外文系,1959年获美国爱荷华大学艺术硕士学位后返台湾师范大学任教。1974年担任香港中文大学中国语言及文学系教授至1985年返台,出任台湾中山大学文学院院长。余光中病逝前担任台湾中山大学光华讲座教授。

香港中文大学中国语言及文学系及联合书院晚上发新闻稿,表示全体师生及校友深表哀悼,并向余教授家属致以最恳切的慰问。书院指余光中对中大贡献良多,于1974至1985年间担任中文大学中国语言及文学系教授教学与研究并重。11年间亦曾任联合书院中文系系主任,培养出不少日后活跃于香港文坛的出色作家。书院于新闻稿末指:“余教授毕生创作、治学,诲人不倦,于艺文,于学术,于社会,贡献深远;哲人其萎,范典永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