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右手写诗,左手写文”的余光中:一枚邮票寄乡愁
撰文: 张虓
出版:更新:
“右手写诗,左手写文”的作家余光中病逝高雄,享年89岁。他的诗文作品广泛为两岸三地的教科书收录,多篇诗作更屡经杨弦、李泰祥、罗大佑等人谱成歌曲传唱。
余光中福建永春人,1928年生于南京。1989年获国家文艺奖新诗奖,2014年获第34届台湾行政院文化奖时曾经表示“要让中国的文字,在变化各殊的句法中,交响成一个大乐队, 而作家的笔应该一挥百应,如交响乐的指挥杖”。
余光中早年因战祸颠沛流离,却无碍他在文坛崭露锋芒,1949年为躲避国共内战转学到厦门大学,至隔年5月来台湾之间的短短十日就发表了6、7首诗作、7篇评论和2篇译文,展露不凡文学才情。
他一生从事诗歌、散文、评论、翻译,自称为写作的四度空间。
诗文作品广泛为两岸三地的教科书收录,如“乡愁”、“我的四个假想敌”、“听听那冷雨”;多篇诗作更屡经杨弦、李泰祥、罗大佑等人谱成歌曲传唱。
小时候,乡愁是一枚小小的邮票。 我在这头,母亲在那头。 长大后,乡愁是一张窄窄的船票。 我在这头,新娘在那头。 后来啊,乡愁是一方矮矮的坟墓。 我在外头,母亲在里头。 而现在,乡愁是一湾浅浅的海峡。 我在这头,大陆在那头。
抗战时期余光中寄宿在学校,与父母分隔两地,一两周才回家一次,所以《乡愁》与母亲通信的邮票成为了关于故乡思念经久不衰的象征。
“这首诗是‘蛮写实的’:小时候上寄宿学校,要与妈妈通信;婚后赴美读书,坐轮船返台﹔后来母亲去世,永失母爱。诗的前三句思念的都是女性,到最后一句我想到祖国大陆这样‘大母亲’,于是意境和思路便豁然开朗,就有了‘乡愁是一湾浅浅的海峡’一句。”
梁实秋曾评说:“余光中右手写诗,左手写文,成就之高一时无两。”
在新诗领域,余光中是艺术至上的拥护者;而在散文中,他认为透过教育的普及,在大众化的基础上,文学是有机会兼顾艺术化的。余光中已经成为当代华文世界经典作家之一,影响遍及两岸三地的华人世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