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1周报】 劳福局无视15年无加额 持续进修基金申请者锐减7成
“活到老,学到老”,这句呼吁持续进修的口号,听来响亮,但在职进修讲“金”又讲“心”,这对全球生活成本最高、工时最长的香港上班族本已十分奢侈,如政府未能有效推动,更难吸引市民通过进修,提升个人及香港经济的竞争力。
可是劳福局上月的检讨文件,却未见对上述窒碍上班族持续进修的问题,提出有诚意的解决方法。
立法会秘书处于上月17日发表“香港的持续进修情况”《研究简报》。《研究简报》显示,申领持续进修基金发还课程费用的宗数由2006年的73,138宗下降至2016年的19,912宗,跌幅达72%;内文指出相关数字下降疑与基金的资助金额不足、及打工族工时太长、未有时间进修有关。
几天之隔,劳工及福利局于同月21日向立法会提交《持续进修基金的检讨及注资建议》(检讨及建议),提出检讨后的改善措施。相关措施包括扩大资助课程范围,把本来仅得八个指定范畴扩展至所有在资历名册登记的课程,在现有的持续进修基金7,928个已登记的基金课程之上,额外增加约4,000个课程;及放宽年龄上限至70岁,鼓励退休人士发挥所长等。不过,对于立法会秘书处提出资助金额不足、及打工仔工时太长制肘进修的问题,《检讨及建议》则未有提及。
“通胀”也追不上
据《研究简报》,持续进修基金资助金额上限自2002年以来一直未作调整,上限连基本的通胀率也未追上,令申领基金的市民人数逐年下降。截至2017年4月底,只申领过一次发还款项的市民达41万人,占所有劳动人口仅一成,当中五成多人更已用尽其资助额。
不过,《检讨及建议》则未见政府有意上调基金资助金额。劳福局回应本报查询指,观察到总数66.6万个已结束帐户的申请人当中,超过一半没有用毕全部金额,故建议维持10,000万元的资助上限。对此,曾参与持续进修基金检讨讨论的立法会人力事务委员会委员、何启明认为,当局的回应并不合理,“即使没有用尽也不等于无需要上调金额。现时一个课程最少也要六七千元,再报读另一个课程,便要自己付一半费用,他们大多认为不划算,故会选择放弃报读。”
工时长致进修陷两难
此外,去年瑞银调查发现全球每周平均工时为36.23小时,71个城市中,平均工时最长的城市是香港,每周平均工时为50.11小时。香港青年协会去年进行的《青年对持续进修的取态调查》,亦显示受访青年认为同时兼顾工作与学习感到吃力,以10分为最高,平均分为6.78。而“工作性质难以配合学习时间”亦成为受访者主要的进修障碍,占受访者比率18%;另外,学费昂贵是另一大障碍,比率为 19.7%。
翻查资料,港府早于1999年洞察持续进修的重要性:“持续教育不再只是为个人进修兴趣而设,更是推动社会进步的重要途径”;而2001年时任行政长官董建华在施政报告中宣布,预留50亿元成立持续进修基金,“我们要继续鼓励所有香港人积极提升自己的知识技能,参与知识经济的发展……才能够有效支持经济转型。”基金原意是以经济诱因鼓励港人进修,不过,基金成立15年后的今天,申领相关资助的宗数急降,可见基金功能逐渐走样,令人质疑基金是否能继续帮助社会经济转型。
据立法会人力事务委员会文件显示,持续进修基金对上一次检讨已是2006年,迄今逾十年,外界预期今次检讨会有更大刀阔斧的改善措施。可惜政府所提出的优化建议只属小修小补,对一众认为资助金额不足、难以兼顾工作与进修的打工族并没有形成新的吸引力。政府继2009年再注资12亿元后,下年度将再注资15亿元予持续进修基金,涉及合共77亿公帑开支。不过,若政府未能正视上述问题,此笔基金恐怕会沦为空有愿景的“门面工夫”。
上文节录自第89期《香港01》周报(2017年12月4日),原文标题为《 补助额从无调整 工时长闭目不看 政府检讨持续进修基金做门面》,现题为编辑重拟。
浏览更多周报文章︰【01周报专页】
敬请留意12月4日星期一出版的第89期《香港01》周报,各大书报摊及便利店有售。你亦可按此订阅周报,阅读更多深度报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