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O离开官场获奖学金攻读博士课程 冀改善长期病患问题

撰文: 邝晓斌
出版:更新:

231名来自世界各地的研究生,获选为本年度大学教资会研究资助局“香港博士研究生奖学金”,当中有47%获奖学生来自内地,46%来自来自其他地区,只有6.1%是本地学生。正就读中大公共卫生与灾难管理博士全日制课程的学生洪凯儿,是当中占少数的港生。她曾任7年政务主任(AO),之后离开官场追求理想,她希望在就读有关博士课程时,探讨出一套协助长期病患者应付大型灾难的方案,逹致其扶贫理念。研资局主席华云生表示,该比例并不代表本地生不爱就读研究生课程,而是他们通常会到外地读博士课程,吸取海外经验,因此外地生的比例会相对较高 。

2017/18年度由研资局举办的香港博士研究生奖学金计划中,共有231名来自世界各地的研究生获奖。(邝晓斌摄)

本年得奖者之一洪凯儿正就读中大公共卫生与灾难管理博士全日制课程,但其经验绝非“简单”。她曾就读港大政治学与法学双学士课程及牛津大学硕士课程,随后加入政府担任政务主任(AO)逹7年,官至高级政务主任(SAO)后,因希望做与扶贫相关的前线工作,毅然放弃高薪厚职,加入乐施会工作两年。

曾任食环署AO

洪凯儿今日(22日)接受访问时指出,自己在读书期间明白“世界不是太公平”的道理,因而加入政府实践扶贫理念,后来因十分希望再次担当前线服务,因此选择到非政府组织乐施会工作。

洪又解释指,有一段时间在食环署担任政务主任,其间首次接触公共卫生,从中获得公共卫生其实与扶贫息息相关的启发。她希望自己在就读有关博士课程时,能在灾前预防计划、灾后应对和医疗制度方面,探讨出一套协助长期病患者应付大型灾难的方案。

洪凯儿(前左一)在2011年曾到访南亚地区,参与扶贫工作。(乐施会网页图片)

加入乐施会感到梦想成真

洪凯儿曾在乐施会网页撰写一篇自白,解释为何弃官从事扶贫工作。她说十多年前看到一张海报,“贫穷源于不公平”七个大字吸引她看了良久:“一次又一次的改变了我的人生”,刚巧乐施会的代表到学校讲课,与学生讨论贫穷,她也因而了解乐施会的工作,“助人自助,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贫穷,公义,发展,这些概念就一直在我脑海盘旋”。

因此她之后跑到乐施会访问,到坦桑尼亚盖学校,到联合国人道救援办公室非洲部当实习生,论文也写西非区域组织。她在2011年加入了乐施会,“实在有梦想成真的感觉”。她称在乐施会时看到学到的真的很多,尤以机构参与式的项目和对倡议的坚持最为有所共鸣,“我绝对相信贫穷源于不公平,尤其是不公平的制度。而最大的不公就是人受到不公平的对待而不自知”。因此她认为让受众参与项目的设计和管理能让他们明白自己的权利;对不公的制度进行倡议工作是困难却必须的工作手法。

本年得奖者之一洪凯儿(左二)曾任7年政务主任,现正攻读中大公共卫生与灾难管理博士全日制课程。(邝晓斌摄)

得奖港生只占6% 皆因港生要出外冲

香港博士研究生奖学金计划在2009年由研究资助局成立,在2017/18学年,共收到逾120个国家及地区、约6,500份申请,经评审后共有231名来自42个国家及地区的申请人获奖。

研资局主席、中大常务副校长华云生表示,在获奖学生中只有6.1%是本地生,并不代表本地生不爱就读研究生课程,亦不代表对本地课程没有信心,而是本地生通常会到外地读博士课程吸取经验,因此外地生的比例会相对较高,他又强调:“读PhD(博士)唔系谂住赚钱,而系培养独立思考、批判思考。

研资局主席、中大常务副校长华云生(中)表示,就读博士并非放眼赚钱,而是培养独立思考、批判思考。(邝晓斌摄)

奖学金将为获奖博士研究生提供为期3年,每年港币24万元的津贴,及每年港币1万元的会议及研究活动的交通津贴。

有关计划评选准则主要包括四项,包括学术表现、研究能力/潜质、沟通技巧及领导才能;凡有志报读本港教资会资助院校全日制博士学位研究课程的人士,均可申请相关计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