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史咨询】初中中西史混合教 罗马VS秦汉史 学公民权益非必然

撰文: 胡家欣
出版:更新:

中国历史第二轮咨询期今日(30日)展开,此前特首林郑月娥的《施政报告》抢先在月中提及,于下学年起将初中中史独立成科,借此推动中史及中华文化。有推行8年中西史混合教学的中学,今个学年将中史独立成科,但仍将西史融合,例如以秦汉对比罗马帝国的专政时期,以反思人民生活的大不同。在香港邓镜波书院任教中国历史科主任李曦璇表示,除培养学生国家观念,同时亦拥有更全面的世界观,“唔会只系认识国家的强大”,要以古鉴今,认清是非黑白,成为明智、明理的人。

在中史课堂上,李曦璇会派发工作纸,协助学生以关键词记中史。(张浩维摄)

目前本港有近9成中学在初中以独立科目形式教中史,只余下约1成分别为中国历史混合世界历史(4.1%)或综合课程模式(6.5%)。

香港邓镜波书院于2009年在初中设立历史及文化科,采用中西史混合教学。学校近年考虑到中史受到日益重视,故本学年起将中史独立成科,课程内容按中史时序线教授,以中史为主轴,但仍将世史融入其中,比例约占3成;香港史则在生活与社会科教授。

在李老师互动教学下,同学们都表现投入。(张浩维摄)

中西航海家大对比 反映两地精神文化

该校中史科主任李曦璇指,西史的选材主要配合中史时序及共同主题,例如中二就会比较中国明代航海家郑和与意大利哥伦布远航动机及探究模式的不同。

她续指,当年郑和下世洋目的是为朝贡贸易及寻找失踪的惠帝;但在欧洲地理大发现时代,西方人则拥探究及冒险精神,探索新地域,从而扩张国土资源,“学生会明白点解中国咁难有工业革命,因为我地嘅精神文化都唔同。”

中西史混教在学界并非普遍,李老师指,学校中史课程需裁减或浅谈部份文化史。不过她认为学生在这种模式上学习中史,除培养家国情怀外,亦能拥有更整全的世界观。

例如美国及法国出现革命后有咩进步?以古鉴今,我地国家经过改革开放,又如何持续下去?可能要睇历史,但唔系只睇中国历史,可能系世界历史上都会揾到启示。
李曦璇
同学们在中史课堂扮演古罗马时代的人民生活,除学会历史知识,亦练习表达技巧。(张浩维摄)

学生扮鬼扮马 短剧投入历史教学

学校要吸引学生学好中史,课程固然要用心选材,教学方法亦不用忽视。李老师表示,自己课堂会以关键词协助学生记忆,又会采用话剧形式,深化他们的认知,不用“死记硬背”。

她举例,中二会将秦汉皇朝与古罗马帝国历史作对比,探讨两个专制政权下,人民生活的大不同。其学生扮演古罗马时期的人民,透过买卖一只有“脚伤”的牛,反映当时罗马法如何保障公民权益:卖方事前须清楚告知买方生蓄的缺陷,不可作出隐瞒。她说:“依家学生好难坐定定听你50分钟,俾学生多参与,尽可能出题目俾学生思考,探究式学习法先系成功嘅课堂。”

李老师认为,中史除培养学生家国观念外,亦要拥有全面的世界观,才能以古鉴今,认清是非黑白,成为明智、明理的人。(张浩维摄)

初中中史科课程已沿用20年,课程发展议会正就检视及修订现今课程,第二轮咨询期今日(30日)展开,她期望加强中国历史科的必要性,及解决现时课时不足的问题,学校亦能继续保留跨学科的教学模式。

希望学生保留到世界观,唔系得香港同中国,视野应该要宏大一啲,有世界历史的辅以,香港睇事情会更加全面。
李曦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