男护士守护病人40年 揭旧日手术钳“即叫即蒸” 手术室总是寒冷

撰文: 张雅婷
出版:更新:

一份工作做足40年,除了薪高粮准,还有甚么动力令人坚持?北区医院手术室部门运作经理赵克辉,明年迎来护士生涯第40个寒暑,亦是告别时。这些年间,赵克辉见证手术科技进步,由最初消毒手术钳会“即叫即蒸”,到现时预先包装;止血方法由靠热力变为超声波,一切都以病人利益为依归。40年科技变化万千,留得住的,是一份医患情。“护士是病人最信赖的伙伴”,这一句,或成赵克辉工作总结。令他最感动的,是有病人离世后无私捐出所有器官,其后受赠者一封简单感谢信感足令他感欣慰。

赵克辉任职护士39年,他认为护士除了要照顾病人身体,还要心理上安抚他们。(张雅婷摄)

59岁的北区医院手术室部门运作经理赵克辉将于明年退休,回望当年预科毕业后,因父亲一句:“不如试吓呢行(护士),肯畀心机应该有几好发展”,就入行至今。入行39年,赵克辉一直从未言弃,坚持照顾好每名病患。

从踏入手术室一刻起,病人就会率先接触护士。赵克辉笑指,由于担心手术,病人总会“每事问”:“我可不可以上洗手间”、“手术会否很痛?”、“何时会醒?”、“要不要闻柠檬?”一些问题看似简单,但足以显示病人紧张。赵克辉称,此时护士应运用专业知识解答病人疑问,令他们安心。

手术期间,流动护士(circulating nurse)要一直监测病人体温、为病人安排合适姿势;手术过后,病人在复苏室亦有护士提供麻醉护理,如止痛、伤口护理、观察肌肉活动能力等。由手术开始至完成,护士都默默陪伴病患。“护士是病人最信赖的伙伴之一,无论科技怎样进步都是,护士角色一直都是要确保病人手术过程安全。”

病患的答谢信,足令医护感到欣慰。(张雅婷摄)

捐赠者无私奉献器官最感动

面对血肉之躯,固然要悉心照料。面对离世者,尊重依旧。39年间,令赵克辉最感动的是有离世病人无私奉献,捐出所有器官,连皮肤、骨骼也不放过。“一个人捐出所有器官,都所剩无几,就是这么的无私、有心,遗爱令很多人受益。”赵克辉强调,即使捐赠者已离世,但护士仍会照顾他们至最后一刻,其间会帮病人清理身体、缝合伤口。事后,受赠者一封简单感谢信足以团队感到欣慰和满足。

一盘手术工具,有48个款式不同的钳,当医生有需要时,护士就要手到拿来,迅速递上。(张雅婷摄)

追踪系统使手术准备时间快一半

这些年间,护士妥善照顾病人的职责不变,手术室科技却变化万千。赵克辉记得,上世纪五、六十年代的手术仪器是“即叫即蒸”,当时手术钳拿上手还是热辣辣。其后科技进步,手术工具变为预先包装,并有追踪系统,即时知道工具去向及存量。赵克辉称,追踪系统令手术准备过程快了一半以上。此外,清洗仪器亦由机器代替人手、数纱布方法由逐条挂在白板上盘点,变成放在方盒上;甚至盘点手术工具也只需一部平板电脑就够。

手术室低温原为医生而设 病人可要求盖被

科技进步,令病人受益,但有些事,或许未必能完全迁就病人,就是手术室的温度。不少病人都觉得手术室异常寒冷,赵克辉指,手术室温度维持摄氏19至24度,湿度介乎40%至60%。他解释,该温度不利细菌滋生,加上医生袍十分闷热,为了提供舒适环境给医生,该温度较合适。何为病人总觉得寒冷?赵克辉笑指,这或是由于病人紧张,打从心底觉得寒冷。“如果病人觉得冻,可以要求盖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