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界人居日】香港㓥房人均面积细过监仓 楼价高企私楼愈㓥愈细

撰文: 黄静薇
出版:更新:

自1985年起,联合国每年将十月首个星期一定为“世界人居日”(World Habitat Day),唤起社会关注基本住屋的权利。香港作为全球富裕城市之一,繁华背后却有至少20万人住在仅得数十呎的狭小空间,生活所需均在斗室内解决,甚至连置业安居的住宅,也迈向“㓥房化”,没有最细只有更细,究竟香港人的住屋权利到底被剥削至甚么地步?

全港约有20万人居于环境欠佳的㓥房,他们与马桶可能仅得一墙之隔。(资料图片)

上届特首梁振英引用诗句“安得广厦千万间”,强调要解决房屋问题;现届特首林郑月娥亦指,会全力用尽所有方法,纾缓住屋问题。不过,数字却告诉我们,愿景与现实的距离,似乎愈走愈远。

香港楼价高企,租金亦十分高昂,不少家庭居于百呎斗室之内,甚至连一扇窗也欠缺。(资料图片/钟伟德摄)

愈住愈窄 愈㓥愈细?根据统计处2015年的调查,全港约有8.8万个分间单位、20万㓥房户,人均居住面积仅得62.4平方呎,比起一个75平方呎的独立囚仓更小。数以十万计的港人居住于环境恶劣的㓥房,每日需在马桶旁煮食切菜、年幼子女更要屈膝床上做功课,部分居于非法工厦、天台屋内的住户,更害怕被执法人员发现后被逼迁,惶惶不可终日。

对于蜗居蚁族而言,轮候上公屋似乎成为他们的曙光,但公屋轮候册的数字一再延长,截至今年6月底,一般家庭的轮候时间,已重返4.7年的历史高位,申请宗数逼近28万宗的大关。

各地区人均居住面积标准
  美国 韩国 日本 德国 香港(㓥房) 香港(公屋)
面积(呎) 150 132 269 96 62.4* 75

资料来源:影子长策会、房委会及统计处
*香港没就㓥房人均居屋面积订标准

香港连续7年被评为全球最难负担城市,楼价超越不少国际都会。(资料图片/黄永俊摄)
发展商看中小市民渴望置业的心态,频推200呎以下的“纳米盘”。(资料图片)

住屋困局蔓延各阶层㓥房基层处于水深火热之中,但稍有负担能力的港人,亦面对沉重的住屋压力。根据美国《全球楼价负担能力调查》,香港连续7年被评为全球最难负担城市,楼价中位数达542万元,港人要不吃不喝18年才可置业;差估署最新数字亦显示,8月份的私楼价格指数为339点,连升17个月,亦连续10个月破顶创新高。

单位面积细过车位

私楼价格不断攀升,发展商看中小市民渴望置业的心态,频推“纳米盘”,如屯门“菁隽”最细单位仅得128呎,比起一个面积约134呎的车位更小。

香港的房屋问题累积多时,新任运输及房屋局局长陈帆上任之初,扬言“勿因善小而不为”,接纳多个民间提出的短、中期方案,包括与非牟利机构研究社会房屋,以及兴建货柜组合屋。有基层团体趁今日是“世界人居日”,倡议利用闲置校舍,提供过渡性房屋,冀下周公布的施政报告,新政策出台会为他们的生活带来转机。

团体以观塘道圣若瑟校舍为例,将空置校舍改建放置组合屋,可提至少100个单位。(资料图片/卢翊铭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