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出世就有病,成世不能追梦” 末代会考状元赴美科研儿童肝病
今届中学文凭试(DSE)六位“状元”均希望读医,惹来不少批评指思想狭隘,当年选择读医的末代会考状元姚诗韵,却认为选读什么科是个人选择,而曾立志成为无国界医生的她,今日选择踏上干细胞科研路,因“一出世有病 一生人都不能追梦”,冀为病童免除肝脏移植的煎熬,医治先天性肝病,以研究帮助更多病人,并获富布莱特(香港)青年学人计划资助,前往美国研究。
富布莱特(香港)青年学人计划每年资助在香港攻读博士学位的研究生到美国从事研究,今年总共有8位研究生获资助,其中6位来自港大,每人每月可获1,600美元(约1.2万港元)资助。
冀透过医学研究减病人痛苦
在港大攻读为期9年的医科─博士研究双学位课程的姚诗韵,表示曾希望能成为无国界医生,但在参与人道救援工作后,发现并非只有这个方法才可拯救生命,透过医学研究更能长远减轻病人的痛苦。
本港数月前曾有一名女婴患上先天性胆管闭塞症,年纪小小已饱受手术之苦,当时父母透过传媒冀寻找肝脏进行移植,延续女儿性命,而此儿童所患的肝脏疾病正是姚诗韵研究范畴。
如研究有突破 可以医到好多人
姚表示,亚洲每5000个婴儿,便有一个会患上胆管闭锁症,若非进行肝脏移植便不能治愈,直言:“小朋友一出世就有病,成世人就唔可以追求佢哋的梦想,假如研究可以揾到一个突破,就唔单只可以医到眼前的那个人,系可以医到好多人。”
姚诗韵表示,最深刻曾在手术室外等候,一名患胆管闭塞症的婴儿完成器官移植手术,医生在手术后将婴儿已衰竭的肝脏交给她作研究。她忆述,当时取得的肝脏只有拇指指甲般大小,然而明白当中所包含的使命感与责任,使她手上倍感沉重,因承载的不单是小小的肝脏,更是病人的生命,驱使她更认真看待每个研究。
惟本港肝脏移植严重短缺,即使成功移植,病人亦要终身服食抗排斥药,姚诗韵即将赴美国匹茨堡大学进行的干细胞研究,便是透过肝脏细胞培植迷你肝,亦希望能寻找此病症的病源及根治方法。
若果喜欢读医 不用理会旁人目光 今届中学文凭试(DSE)六位“状元”均希望读医,但惹来不少批评指思想狭隘。当年是末代会考状元的姚诗韵表示,选读什么科是个人选择;而且在她所认识不少的IB状元亦非读医科、环球商业管理(GBUS)等“神科”,若果喜欢读医,便不用理会旁人目光,坚持下去。
哲学生研究学习粤语有助学习英语另一名同时获资助的港大言语及听觉科学哲学博士研究生蔡浚文,将前往美国麻州理工学院进行有关学习粤语,能帮助英语学习的研究。
曾言担任语治疗师的他表示,看见不少父母认为与小朋友说广东话,会防碍小朋友学英文;而自己香港土生土长的表哥、表弟至今亦因此只懂“唔该”等最简单的普通话。
蔡浚文表示,英文发音有分重音,与广东话的九个声调有其相似地方,因此研究学习粤语是否有助分辨英语重音,从而有助学习英文字及提升阅读能力。
而另一位获富布莱特(香港)青年学人计划资助、曾于四川汶川地震担任灾后辅导工作、现于港大修读社会工作及社会行政学系博士的唐苏勤表示,最深刻曾陪伴一名刚于地震失去女儿的母亲,别人劝慰她不要太过悲伤,因为她仍年轻,可以再多生一个小朋友,惟母亲直言失去的女儿永远无法取替。
此片段令唐苏勤期望能研究亲人离世后,人们反复回想离世亲人的“反刍思维”会如何影响丧亲适应的过程,长远希望建立专为丧亲华人而设的哀伤辅导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