击败日本大师港抗震土房夺国际建筑大奖 吴恩融:还灾民住屋尊严

撰文: 胡家欣
出版:更新:

住屋设计本质,始于人文关怀。2014年8月云南鲁甸县发生6.1级大地震,造成逾600人死亡,近8万房屋沦为颓垣败瓦。中大建筑学系教授吴恩融领导20个师生团队,化腐朽为神奇,将“颓垣”加入纤维物料循环再造,以10万元低成本兴建抗震土房,助灾民重建家园,还他们住屋尊严。土房更击败250个美轮美奂的建筑项目,包括日本大师隈研吾的作品,于上月荣获著名英国《建筑评论》杂志居住建筑大奖。

(左起)中大建筑学系教授吴恩融、博士后研究员万丽及博士研究生迟辛安共同合作,帮助云南鲁甸县村民灾后重建。(胡家欣摄)

内地四川、云南及广西等省份处于地震带,地震频仍,如何协助居于落后地区的村民灾后重建,是中大建筑学系教授吴恩融近10年来关心的问题,“见到阿婆无地方住,自己系建筑师,应该要谂下计仔,设计到最平、当地人又要用到嘅屋!”

建筑成本比石屎砖屋平近一半 只须10万元

吴恩融自2008年汶川大地震起,已与师生团队走入灾区视察,眼见一片颓垣败瓦,决意就地取材,研发将“颓垣”混合纤维、稻草、砂石及水泥等,经过强力压制技术,成为坚固建筑物料;近年更提升抗震技术,可防9级地震,建筑成本亦比石屎砖屋平近一半,只须10万元。

阳光普照下,受助的杨氏夫妇会到屋外休息及编竹。(中大提供)

3年前云南鲁旬县发生6.1级大地震,吴与团队展开“一专一村”计划,运用改良技术,到震央附近的光明村协助灾后重建,先为一对年届八旬的穷夫妇“度身设计”新型土房。楼房高两层,面积约1500呎;瓦顶采用“金字塔”设计,层层扣紧,强震下不会轻易粉碎;中庭通风,顶部使用胶瓦透光,屋顶其余部份加入隔热层,令室内冬暖夏凉。

吴恩融形容,“出面30几度,入面都系20几度,好似开冷气咁”。而中庭间隔,亦适合他们休息乘凉,闲时编竹,“总可以饮下茶!”

中庭间隔通风,胶瓦顶透光,适合他们闲话乘凉。(中大提供)

鲁甸县副县长质疑土房技术 以砖头试敲

不过,因当日震毁的房屋8成为传统土房,因此村民初时仍倾向建砖屋。吴指,村民当时认为团队是“傻瓜”。新型土房4个月建成后,鲁甸县副县长到场就质疑,“现在仲会有人用泥屋?”,更即以砖头试敲,结果“砖头烂咗”,令对方不得不佩服。

村内至今已建成5间防震土房,汶村已建33间,他期望技术可获内地政府认同及扩泛采用,为更多处于地震带的村民兴建价廉物美的土房。

屋唔系只俾人居住,系俾人一个尊严。
中大建筑学系教授 吴恩融

土房胜在“有人味”夺《建筑评论》建筑大奖

土房设计简单,但胜在“有人味”,更凭此于上月夺得英国《建筑评论》杂志居住建筑大奖,击败250位强劲对手,包括日本大师隈研吾。吴恩融表示,评判直言设计还灾民住屋尊严(give life back its dignity)。他亦深感同意,指住屋设计,并非只标榜美学,“屋唔系只俾人居住,系俾人一个尊严”,“我成日都咁教学生,平实设计先系timeless(永恒),唔好pretend(造作),生命先系最紧要。如果设计只系得意同靓,系无意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