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澳喙鲸|渔署还原死前时间线 帆布袋阻进食偏瘦 摩擦海床流血
一条喙鲸在上周六(30日)晚上在大澳搁浅后伤重不治。渔护署助理署长(渔业及海洋护理)朱振华今日(2日)交代由发现鲸鱼,到牠搁浅、注射麻醉针后死亡的时间线。
署方相信鲸鱼与海床摩擦而流血,死因是由于消化系统被商业及工业用帆布袋堵塞,长期阻碍进食及消化,导致体型较瘦。部分专家认为亡鲸是世上非常罕见的朗氏印太喙鲸,署方指仍需数月化验组织确认,但相信是属于喙鲸。
麻醉期间去世 流血因与海床摩擦
朱振华接受电台访问,表示署方在11月30日下午3时40分发现喙鲸在二澳搁浅,由于下午6时该带开始水涨,喙鲸一度游走,其后7时45分在大澳再次搁浅。渔护署、水警及村民在8时45分尝试将该条喙鲸搬去深水地方,避免海床摩擦鲸身。晚上9时,众人成功将喙鲸搬至深水区域并注射麻醉针,喙鲸40分钟后身体始虚弱,于麻醉期间在12月1日凌晨过世。
朱振华指,喙鲸被发现时已较为虚弱,皮肤上的伤痕及流血是因为与海床摩擦,没有发现船撞及其他猛烈撞击而成的痕迹。
料帆布袋阻碍进食已一段时间致死
喙鲸的消化系统内有一个88厘米乘52厘米大、完整的帆布袋,朱振华相信是商业或工业用途。解剖人员在鲸鱼体没有食物残渣,加上牠体型偏瘦,料已经有一段时间进食困难,被异物阻碍进食及消化。署方初步认为,误食帆布袋很大可能为死因。
需数月时间确认是否朗氏印太喙鲸
部分专家认为是朗氏印太喙鲸,全球十分罕见。署方解剖程序预计今日完成,但需要数月分析身体组织,才能确认亡鲸的品种及岁数。世上有关喙鲸科品种的资料较少,鲸尸日后将作为科研教育用途。
喙鲸于深海生活 误入香港或因身体差
朱振华表示,喙鲸科一般生活在水深300米至1000米的海域,而香港水域只有几十米深,生境不适合喙鲸科生存,船多,而且亦缺乏适合牠们的猎物,或成导致喙鲸死亡的原因之一。他指喙鲸误入香港水域的原因,有可能因身体状况差,未能跟上同伴又或者迷路。他指,以前香港亦有喙鲸科搁浅的记录,但未必是同一品种。
海豚保育协会:误闯陌生水域更难觅食
海豚保育学会会长郑家泰认为帆布袋未必直接导致死亡,不过会影响进食及消化能力,导致身体虚弱。加上鲸鱼误闯陌生水域,导致更难寻找食物,最终发生悲剧。
郑家泰根据综合资料,认为该喙鲸为朗氏印太喙鲸,但解剖方需要对其做基因分析才会得出准确结果,他料该鲸已达成年。
郑家泰表示,协会成员曾在大屿山西面目击喙鲸活动,当时牠可自由活动上水呼吸,所以判断该鲸属误闯。成员又认为喙鲸身上的细伤痕属以往被猎食者咬伤,而且没有虚弱及出血,大致属正常,所以任其自由离开。
郑家泰指,对于喙鲸科而言,整个香港水域均属水浅,但日间游动的水域已算香港的深水区。他指,喙鲸当晚在大澳流血,应该是由于搁浅时不断挣扎,被石面磨伤表皮,并非内出血。
喙鲸科虽为群居生活,但亦会有独立行动的情况,郑家泰认为不能轻易判断该鲸是否与同伴失散。他强调,喙鲸科属海洋性品种,适合的生境是数百到几千米的水域,香港的环境十分不适合喙鲸科生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