咨询现“假代表”质疑乏认受性 通菜街小贩不满资助计划漠视需要

撰文: 陈籽颖
出版:更新:

鉴于2011年花园街排档大火死伤严重,政府于2013年开始推行为期五年的“为固定小贩排档区小贩推行的资助计划”,资助小贩重建或搬迁,以降低消防隐忧。不过,计划推展至第四年,有通菜街小贩反映计划的电表安排、新档设计及资助金额,均未贴合通菜街小贩“朝行晚拆”的特色,直言:“系咪想通菜街消失?”他更批评,当局咨询商贩透明度不足,声称曾咨询的商会,却是当区小贩不知道有其存在,质疑“假代表”是否有认受性,要求食环署立即停止计划,否则不排除退还牌照。

通菜街小贩代表批评,改造后摊档非常笨重,未能符合“朝行晚拆”的需要。(陈籽颍摄)
食环署建议摊档电表改为“一柱两表”。(刘小丽提供)

计划存三大问题    忽略通菜街小贩特色根据计划规定,基于电力安全问题,商贩需要重整电表。现时通菜街有逾1000档小贩,所使用的电表为“一柱十表”,由区议会管理,计划则建议改为“一柱两表”,变相电表数目会增加至超过500座,而小贩需要承担新电表的责任。

通菜街小贩表示,按照计划的模拟图片显示,若实行“一柱两表”,路面每隔约9呎便会有一座约1.3米高的电柱。通菜街小贩以“朝行晚拆”的形式运作,即所有摊档只于日间运作,深夜至早上期间便会移除。小贩担心,当晚上收档后,如两旁大厦发生火警,显露出来的电表反而会增加安全隐患风险,亦会阻碍居民出入及商户卸货。

食环署推出的“小贩资助计划”明年中届满,有小贩不满计划电表及档口设计等安排,质疑有安全隐患风险。(陈籽颖摄)
改造摊档的解构图。(刘小丽提供)

改造后摊档笨重及难展示商品

此外,计划亦要求小贩改造摊档,以符合防火要求,包括换走现时篷顶较易燃的帆布,改为铁板及铁枝。通菜街小贩表示,担心蓬顶重量增加后会容易飞脱,又批评改造后的摊档非常笨重,单靠一人之力难以搬动摊档,流动性非常低,未能符合其“朝行晚拆”的需要,“推都推唔郁嘅嘢,点朝行晚拆?”他又表示,新摊档只有约8呎高,并不足以让售卖旗袍或布匹等的小贩展示其商品。

该小贩又指,其他区域的小贩获资助5.4万元,但通菜街的小贩则因为“朝行晚拆”,而只有一半,即2.7万元的资助。现时更换电表需要约1万元,他亦咨询过相熟的师傅,表示改造摊档需要约3万元,支出远超资助的金额。

刘小丽:食环署不了解“朝行晚拆”特点他批评食环署开会时,只分批约见小贩,透明度不足,食环署又指已征询商会意见,惟当区小贩根本不知道该商会的存在,质疑整个咨询过程无认受性。通菜街总共有四段,而计划正实施至第二段,该小贩表示第二段已有近八成五小贩签署同意书,惟大家都非心甘情愿。他希望,食环署能立即暂停推行计划,咨询全体小贩,直言“唔得就退牌!”

立法会议员刘小丽批评,食环署不了解通菜街小贩“朝行晚拆”的特点,批评计划只是“搬字过纸”,将同一个标准套用到所有小贩区域上。而理工大学专任导师梁志远则指,通菜街的摊档于深夜便会撤走,其实并无严重的消防隐患,认为是次计划是矫枉过正。

食环署不存在“分化”、“整顿”小贩

食环署发言人回应表示,为减低火警风险,署方在小贩资助计划下与相关持份者详细商讨后,得到贩商一致同意改用“一柱两表”设计为摊档提供电力供应,以取缔现时“一柱十表”供电方式。他们亦同意委托通菜街贩商协会管理及监督有关工程。 发言人续指,署方一直以公开透明的方式推行有关计划,绝不存在所谓“分化”、“整顿”小贩,并会继续听取档主及各持份者的意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