迟到有药医?研究发现“例迟”或是深层性格问题

撰文: 蔡燕丽
出版:更新:

上班迟到,朋友约食饭迟到,就连去旅行搭飞机都迟到?听似夸张,但笔者身边就存在著不少这种常态迟到者(非正式统计,大部份皆是女性……)。

(《穿Prada的恶魔》剧照)

无论面对重要事情或芝麻小事,对于经常迟到的人来说,迟到已经成为了一种习性(就像喝咖啡爱下糖、米线要走青一样),并不是一句“下次请准时”或几个morning call就能解决的问题。最近美国一项研究发现,常态迟到者在“时间感知”上有严重误差,更有一部份是可能永无办法改善的“性格问题”。

根据纽约大学社会心理学家Justin Kruger的研究发现,常态迟到者分为三大类别:

multi- tasking 也是造成经常迟到的其中一个重要原因。(《穿Prada的恶魔》剧照)

1)未能准确估计任务所需时长

经常迟到的人,大部份都没有准确估计一项任务所需时长的能力(Planning fallacy)。他们经常低估了处理一件事务所需的时间,以致只要有一项任务受到延误,当日其他的排程也会通通被延误。更甚的是,很少人能够察觉到这个问题,他们大多数会把延误归咎于塞车、突发事件等外在因数,于是问题日复日累积,无从解决。

2)多重任务(multi- tasking)

同一时间处理多种任务(multi- tasking)也是造成经常迟到的其中一个重要原因。美国圣地牙哥大学研究员Jeff Conte就曾经对纽约市的地铁工作人员进行实验,发现经常同一时间处理多于一项工作的员工,他们的守时表现比只专心处理一件事情的员工差。专注度减低是其中一个重要原因,也同时影响员工对于时间评估的准确度。

3)天生有误的时间观念

有一种个性,他们对时间的感知就是不一样。同样由Jeff Conte进行的研究,将参与者分成A与B型-发现A型人士一分钟平均是58秒,而B型人士的一分钟平均竟然有77秒,两者差别有18秒之多。可想而知,B型人以为自己很快地完成了工作,但现实是,已经比别人迟了一大截。

但经常迟到的你也不是没救的,虽然是老生常谈,但要改善迟到状况,一切还得从计划做起:

将任务拆解成细节,以便更准确地预算完成时间。

同时加入“缓冲”,即是“预松D”,如当中一任务受到延误,也不致于产生骨牌效应,慢慢一步步改善迟到状况。

假如你自问是个容易分心的人,就尽量别在同一时间揽太多事情上身。

为自己的日程设立明确时间表,并尽量在特定时间内完成一项任务。这亦有助改善你的时间概念,更准确地掌握时间。

如果你深知是性格使然,第一步就是先承认自己是位常态迟到者。

如果你又有心改变现况,最重要就是先为自己的生活设下规律,像小学时常常被老师迫著做的暑假时间表-什么时间起床、什么时候吃早餐、吃多久、几点就必须出门等等,从生活规律开始调整自己的时间观念,让自己的大脑与身体适应规律。身体不懂得自己做的事,就唯有在生活套入结构,一步步的去改变。

资料来源:The Wall Street Journal, Business Insider, Science Aler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