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识别情绪勒索者】被“壁啪”不自知?4招别让情绪勒索者得逞 

撰文: 伍进权
出版:更新:
情绪勒索者往往是我们最熟识的人,他们惯用最动听而又冠冕堂皇的理由来控制人心。(《闪闪圣诞梦》剧照)

究竟什么是情绪勒索呢?“情绪勒索”四字听落恐怖,但如果认清楚应对方式,轻松自主自己情绪;所谓勒索不勒索,亦不会把你难倒。

情绪勒索者多数利用人的内疚、恐惧、爱或同情心,借此控制别人,从而达到个人目的。这种情绪勒索的手段来得非常隐晦,让人不以为意;而且最重要的是,它一直深深植根于华人文化当中。

而当中最坏的是:每位情绪勒索者都不会承认自己在进行情绪勒索,更不会承认自己在使用情绪勒索的手段。听落可怕?但如果学懂自救,其实可以轻松拆解!

▍“我都是为你好。” 别再听美化的谎言了,我们一起揭穿情绪勒索的本质

“情绪勒索”的概念由美国心理学家Susan Forward提出,指出情绪勒索者习惯操纵别人的恐惧、义务和内疚感,操纵人心。(Getty Images)

“情绪勒索”这一概念由美国心理学家Susan Forward于著作《情绪勒索》(Emotional Blackmail)中提出。情绪勒索一词意旨:在任何形式的关系之中,只要有任何一方为求达成个人目的,利用别人的恐惧、关系义务和内疚感等心理反应来控制别人或是获得认同,便是一位不折不扣的情绪勒索者;而重点是,他们(情绪勒索者)却往往是身边最熟识而亲密的人。

情绪勒索的手段极多,但万变不离其宗最常见的是引用条件性对话,勾起被勒索者的负面情绪,威逼利诱。

以上说话看似普遍,但通通都是情绪勒索者最常用的语句。他们会隐晦地将责任、道德和各种条件包装成交换条件,混为一谈;迫使他人顺从情绪勒索者的个人意愿。

情况就像台湾八点档肥皂剧之中,经常苦口婆心的妈妈或女友,他们最爱就是把“如果你是我的乖儿子/爱我的人,你就要……。”挂在口边,好叫主角自动放弃个人意愿,委曲求全;上演一场完整的情绪勒索戏码。

▍四个伟大想法,让人甘愿当上“勒索被害者”

抱有四个伟大想法-例如:故意谦虚、相信以和为贵、爱做烂好人和渴望得到别人认同等,都容易堕入情绪勒索者的圈套。(Getty Images)

“一只手掌拍不响”,如果要成功使用情绪勒索招数,就要先有人肯被被勒索。听落一个愿打一个愿挨,但事实上就算是这样,也实是可怕。

凡是抱有以下四个想法的人,都很容易成为勒索受害者。

勒索受害者的共同特征:

以上几种心态都容易叫人堕入情绪勒索的圈套,万劫不复。举个例子:就似中学时期,如果被人欺凌的同学选择哑忍,只会换来无止境的欺凌。

1. 自我价值低落等于谦虚? 你要说:“我是对的。”

自我价值低落之所以容易受人摆布,全因他们非常在意别人的眼光和想法,甚至会把问题跟自己扯上关系,误以为自己犯下过错,才会引致相关问题。因为情绪勒索者深明这一道理,所以他们能借贬低或者否定别人的价值,从而提出一个合符他们个人意愿的解决方法,借此控制别人。

解决方法:当面对情绪勒索者的指控时,最好先停一停,想一想,寻根究底找出问题的根源;又或者可以否定问题的存在,分清责任,定下界线,防止情绪勒索者得寸进尺。

2. 爱做烂好人 要问:“究竟为的是什么?”

烂好人喜欢将所有责任揽上身,甚至乐于讨好所有人,但却时常忽略切身需要。归根究底,烂好人总以为自己很会同情和理解别人需要。

因此,情绪勒索者能掌握烂好人的同情心和怜悯心,加以利用,示出一副郁闷和楚楚可怜的形象,博取同情。由此推论下去,烂好人亦会随之伸出援手,帮助情绪勒索者解决任何问题,但变相被人利用。

解决方法:如要防范以上情况,先要问问自己:“帮忙究竟为的是什么?是为谁的利益而帮忙?与自己有否切身关系?”等问题,识别情绪勒索者的隐藏动机,做个明眼人。

3. 认为万事以和为贵? 其实真相愈辩愈明

东方人从小学习“礼义廉耻”等大道理,需顾及面子、礼仪、地位和关系,不时自我催眠,以为万事以和为贵,避免对质,不善辩论。

有见及此,只要有人愈是“大声夹恶”,就愈容易叫人作出让步,免得惹麻烦。忌讳对质,盲目寻求共识的代价,就只会换来不断退让。虽然此举可令场面变得一时风平浪静,但就无助看清问题的根本,纵容情绪勒索者以恶行事。

解决方法:习惯对质,学懂三口六面辩明真相而不失大体。真相,只会愈辩愈明。

4. 渴望得到别人认同 不如肯定自己的能力

这一点与自我价值低落有关:愈是渴望得到别人认同,就愈习惯怀疑个人能力。因此,当人渴望得到别人认同时,就倾向被受情绪勒索者的意见和批评所左右。

因为情绪勒索者深明赞美和批评的威力,足以影响别人的意愿和行动。有见及此,情绪勒索者鲜去吝啬言词,威逼利诱,从而左右别人的自由意愿。

解决方法:要击破情绪勒索者的语言艺术,就要不时认清个人目标,肯定自己的能力;换句话说,个人意志坚定,就可尽力避受“语言伪术”的左右,打破情绪勒索危机。

(资料来源:cch.org.tw和outofthefog.websit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