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长的研究】哈佛追踪700+人近80年 幸福、长寿同样是靠......

撰文: 许芷婷
出版:更新:

每当我觉得徒劳无功,我都会想起一句说话,就是“人生的每件事都是一个点,而我们只可以在回头看的时候,才可以连成线”,好鼓励自己每件事都有它的意义。那幸福与长寿的“点”是甚么呢?有没有“预告”让我们好好预备呢?哈佛大学成人发展研究所跟踪并分析7百多人近80年,发现幸福原来一直在“身边”。

最长的研究:追踪80年,幸福原来靠“关系”

(《500 days of Summer 》剧照)

“或许这是最长的研究。”Robert Waldinger 负责这项研究的哈佛医学院精神病学教授说道,80年多的研究尝试把幸福“解密”,究竟是“贫贱夫妻百事哀”,还是“有情饮水饱”?

研究始于1938年,跟踪与分析2百多个哈佛大学生的人生,当中包括美国前总统肯尼迪及《华盛顿邮报》的前执行编辑Ben Bradlee。时至今日,只有19人还在世,都已90多岁。研究所于是继续研究,跟踪他们的子孙及妻子,70多年内跟踪了724个不同的人生。每隔两年他们都会访问他们的身体及心理状况,包括工作、与朋友的关系、婚姻等等,亦会抽样作深入对话,身体检查、血液测试及脑部扫描等。

研究目的是想寻找快乐与长寿的关系,结果出人意表,快乐竟然无关很多人日追夜追的房子或高薪厚职,而是建立于深厚的亲密关系上。“令人意外的是,亲密的有关系和我们在关系中的快乐与对我们的健康有很大的影响。照顾自己的身体固然重要,但原来悉心建立关系也是照顾自己的一种。”Robert Waldinger 说这就是研究要披露的“真相”。

照顾自己的身体固然重要,但原来悉心建立关系也是照顾自己的一种。
哈佛医学院精神病学教授Robert Waldinger
(《明天我要和昨天的妳约会》剧照)

孤独可“杀人”、在“冲突中生活”亦有损健康:甚至比离婚伤害更大

现在时轻“独立主义”,很多人想要搬离家庭享受一人的自由时光,很多人认为或许一人比两人一起更轻松自在,我是认为各人有各人的喜好,只要自己舒适就可以了。但这研究似是推翻了这时兴的“潮流”,综合多年的结果,指出独自一人有害身心健康。

孤独可杀人,坏处有如吸烟饮酒。
哈佛医学院精神病学教授Robert Waldinger
(《原谅他77次》剧照)

孤独与健康有关,他们比较独自一人、深居简出的人与那些与家人、朋友、社会有紧密联系的人,后者较为快乐,亦比较健康,甚至较长寿。而且孤独还可能是“慢性毐药”,他们发现孤独的人在中年的时候健康就开始走下坡,脑袋退化也比一般人快。而孤独其实关乎心理质素,在人群中你也可以感到孤独无比,在美国,每5人就有1人感到孤独。

因此,关键在于有质素的关系。有人在婚姻中相对无言、有人常常身边围著一帮朋友,可是没有一个能交心、也有人拍拖时比独自一人的时候更孤独。人生而孤独,但找些对的人互相支撑就可以走远一点,在温暖的有关系中则是对身体的一种“保护”;但要是终日对著“错的人”,又因为太害怕孤独而不舍放手,那反而会有反效果,因为研究同时指出,在“冲突中生活”有损健康,甚至比离婚的伤害更大。

而这并非只是毫无根据的“心灵鸡汤”。在健康的八旬老人中,他们追溯到他们的50岁的人生,发现令他们健康与快乐的,并不是胆固醇“达标”,而是他们是否有亲密的关系。在50 岁时对关系感到最满意的人在80岁时就是最健康的人。

亲密关系可“止痛”,防止脑退化

(《One day》剧照)

孤独既是有损身心,但亲密的关系令我们更健康和快乐始终是一个抽象的概念,就如“都市传说”。但原来哈佛的这项研究不但是最长,也很全面,毕竟“快乐”难以量度,但疼痛及身体机能的退化却可以。

良好、亲密的关系可防止我们衰老。在研究中,一对对自己的关系“最满意”的男女,在他们80歳时,当他们身体疼痛时,他们的心情也是愉快的,但那些在关系中不快乐的人,则在身体疼痛时,他们觉得难以忍受,情绪的痛楚似乎也会转嫁到身体上。

我觉得最残酷的病莫如脑退化症,记忆一点点流失,让身边的人痛苦,因为最爱的人或许会忘记自己,但病患就如反老还童。很多保健食品、疗程标榜对大脑如何有益,但这项研究最重要的发现,就是这“灵丹妙药”其实或许就在身边,就是要是你觉得你的“枕边人”可靠、可以依赖,那也可以保护脑袋,记忆也较牢固。相反, 若是伴侣不可靠,记忆也会较早消散。

研究还没有停止,“幸福解密”的工程还在进行,他们延伸到这些人的子孙,参与人数达2000多人,再继续研究快乐与健康的关键。其实,上述所说的不过“老生常谈”,但我们非得有“证据”放到眼前才肯相信。令人快乐的不是我们日追夜追的名利或梦想,而是与身边人的关系。这全掌握在我们手中,因为我们可以选与那些人一起,也可以选择放多少心思、时间。知道幸福与长寿的“密码”后,你要怎样对待自己身边的人呢?是否有些人要多花思?有些人则可以一刀两断?

资料来源:news.harvard.edu