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土美学】港产蒸笼入选My Found MUJI展览 感受平民智慧之美

撰文: 陈雅菁
出版:更新:

一座古旧的建筑物有机会获得保育,可是流动中的传统工艺却往往被遗忘。盛著热腾腾点心的蒸笼、祖母买菜必备的竹篮、储存泡菜的酱料瓮,它们的历史你又知道多少?无印的Found MUJI 企划,搜集各地独特的文化和工艺,并于即日至8月20日,于PMQ作公开展示,希望能达至教育和传承的作用。

概念始于14年前 “全球化”还是“旧文化”?

科技进步、资本主义不停膨胀、全球化加剧,令每个地方愈来愈相似。当地一直流传下来的智慧和文化,也渐渐失去空间和关注。因此无印良品在2003年出现Found MUJI的雏型,目的是在世界各地找寻具价值而熟悉的日常用品,再在符合现代文化下作改良。企划希望可以为这些日用品添上新的价值,并保留和支持富特色的文化。

My Found MUJI在2012年实行,品牌员工亲身到访不同地方,并和生产者交流,最后会进行展示会。今年,My Found MUJI在有温暖气候和渔农业发展蓬勃的东南亚展开首个海外企划,由香港、台湾、韩国和中国参与在内。经过评审后,被挑选出来的日用品便会成为Found MUJI的商品。

四名地区代表,各具独特智慧:
(品牌提供)

香港-竹蒸笼

每当带著外国朋友游览香港,他们都嚷著要吃“dim sum”,而盛著美点的竹蒸笼,也不可以少看。竹有很高的纤维密度,蒸煮食物时可以吸收水蒸气,免得减淡食物浓度,保持食材的鲜味。

要造出一个好的竹蒸笼,最重要的是师傅的经验。他们单凭灵敏的触感,便能分辨竹蒸笼内各个部分厚薄是否平均、大小是否恰当。竹蒸笼的外框和内框,亦要以人手适当的施力,然后屈曲成准确的弧度。

中国-竹篮

无论是民初还是古代的剧集,买菜的姑娘都会“提著花篮上市场”。手工感极重的竹篮,与中国的家庭和饮食文化可谓息息相关。中国拥有丰富的竹资源,竹生长迅速,用途又多,可以满足中国快速增长的人口。

把竹削成竹篾,再用不同的编织方法,造出独一无二的竹篮。因为编织方法简单,成本低廉,竹篮是以往中国家庭的必需品。

(品牌提供)

台湾-芒草扫帚

说起芒草,只会想起陈奕迅在大东山的芒草群中拍摄的唱片封面?在台湾的乡间和郊外地区,芒草是“老是常出现”的植物。芒草生长速度快,而早年的台湾远远不如今天的富庶,人们便就地取材,造出不同的日用品。

以前台湾农民会把芒草晒干,再捆成扫帚,自用贩卖皆可,亦为家中带来收入。随著工业发展,芒草扫帚渐渐息微,但对现在的老农民而言,也是一种宝贵的回忆。

(品牌提供)

韩国-酱料瓮

回想起李英爱的代表作《大长今》,当中存放酱料瓮的酱库是其中一个叫人深刻的场景。因为韩国文化的普及,景福宫更在2012年把酱库对外开放,向世界展示这个富历史价值的地方。

酱料和发酵食物代表著韩国的饮食文化,要令泡菜、大酱、酱菜等食材妥善发酵,一定少不了一个酱料瓮。酱料瓮被称为“会呼吸的器皿”,因为它透气度高,能保存食物温度,亦令它们不易变坏。

My Found MUJI 东南亚篇展出日期:2017年8月4日(星期五)至8月20日(星期日)展出地点:中环鸭巴甸街35号元创方A座2楼201室开放时间:星期一至日 12:00–20: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