鲜浪潮提携影坛后辈 杜琪峰:独立运作后社会责任更大
2005年,杜琪峰成为香港艺术发展局电影及媒体艺术组主席后,第一届“鲜浪潮”便应运而生。这些年来,它以比赛作为号召,无论是参加公开组的新鲜人还是学生组的电影人,呈交拍摄计划而且能成功入围的,会获得资金、业界专家指导以及展示作品的平台。
今天“鲜浪潮”已注册成为慈善团体,不再隶属于艺发局,杜Sir认为这件事意义重大,独立运作意味着他需要鞭策、提醒自己及团队—“鲜浪潮”的社会责任—举办比赛是为香港电影圈注入新力量。“比如有百几队人参加,我们要选三十队入围,即使部分参赛者的水平不足,但你仍然要提供30个机会出来。”为了发掘有热诚的未来电影人,首当其冲的工作便是改变参赛制度。“减低入围数量。这样可以让入围者有更多资源去拍摄作品,资金多了,拍摄期长了,质量亦会有保证。”
回看这十一年“鲜浪潮”走过的路,杜Sir认为现在正是成熟期。“头几年的参加者好似玩玩吓,现在的人会准备充足才参加,当中亦有些人持续参加,只是转换工作岗位而已!”,他也不忘寄语未来的“鲜浪潮人”要以专业态度去创作作品,也期待自己能在未来继续透过它去发掘真正的导演入行,就像当年他发现三位年轻人,后来他们进入银河映像工作,《树大招风》的三位新晋导演一样。(许学文执导的《枉少年》获得第一届(2005年)最佳电影。欧文杰执导的《圣诞快乐》获得第二届公开组的最佳电影,黄伟杰执导的《快门》获得第五届的最佳摄影。)
短片展举行在即,那么杜Sir自己的短篇作品又何时完成?还记得2014年他发起电影计划,找来七位导演跟自己合作,各自拍摄不同年代的香港—《八部半》,“《八部半》用菲林拍,我好希望我地呢8个导演可以为菲林划上一个句号。这是当日我找大家去做这件事的原因。”他强调它是一篇抒情文,是他们对香港的私人情感,所以不会催促各位大导交作品。至于他的部分,也开拍在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