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相爱相亲.影评】时代造成的情感悲剧 79岁吴彦姝成电影灵魂

撰文: 罗伟强
出版:更新:

虽然常说有提名已经是一个肯定,但《相爱相亲》在今届金马奖7项提名都擦身而过,实在令人感到可惜,由其此作质素相当高,在淡淡的氛围中叙述了横跨三代女子的故事,不愠不火却令人感动。特别在如今大部分电影都会加入社会议题,令电影在“意义性”上能站有更高的位置,反而像《相爱相亲》这种如此淡淡然地讲一个家庭故事,已是相当稀少。无他,这种题材要催泪很容易,但要拍得好却相当难。注:内文含剧透

《相爱相亲》描述了三代女子的爱情故事,每段都不愠不火却感情强烈。
在不足100年中,爱情观却可以于三代人中有截然不同的诠释。

三代爱情观互补不足

《相爱相亲》在亲情与爱情中讲述了三代人的观念,这非常不简单,事关要同时描写三代女性很容易会陷入其中一两条线太多或太少,造成轻重不均的危机中。但导演张艾嘉很巧妙地把三者互相穿插,令三代的故事都完整饱满地呈现出来,共同组成了一个跨年代的爱情故事。年青、有活力,希望摆脱家庭,追寻自由的生活与爱情的女儿薇薇(朗月婷饰);啰啰嗦嗦,为家庭付出很多,希望过世母亲可以与爸爸合葬的岳慧英(张艾嘉饰);为爱郎供献一生,在家乡盼了数十年,只盼得一具尸体的姥姥(吴彦姝饰)。三代人之间互有矛盾,对爱的诠释亦不尽相同,张艾嘉通过细腻的讲故事方式,在小人物中看得到大时代的转变,令人赞叹。

家书与情书分不清,教人可怜。
姥姥面对慧英一家所造成接踵而来的压力,一直坚持自己的观念。

榷守老一代的“妇道”造成悲剧

三线中相信不少人对姥姥的故事最为感动,她代表了旧代甚至古代的女性思想,在盲婚哑嫁中守妇道,即使长年不见丈夫,却无怨无悔地在家乡照料一切,包括老爷、奶奶。在她的概念中,所谓的“爱情”就是如此。其中一幕薇薇读著她丈夫寄回家乡的信,一再向她强调“这是家书,不是情书”,说尽很残酷却又很现实的话,但姥姥听不懂。因为在她的概念里,家书就是情书,每月寄家用回家,就是丈夫对她与家人的爱。戏中薇薇一家甫踏进乡下,便发现了一大门“贞节牌坊”,就是告诉我们老时代的观念仍在这个穷乡僻壤中札根。姥姥单纯与盲目地守护心中的爱,可能是整套电影最动人的地方。通过慧英的强势,薇薇现代的爱情观,突显出姥姥爱情的脆弱,但她在一直展现的弱势中却亳不退让,甚至愿意上电视台向公众诉说自己的想法与情感,显出了她的执著与坚强。在我们今日的爱情观来看,姥姥所拥有的当然不是爱情,但在姥姥的观念与上一代的制度下,又有谁有资格批评她呢?

姥姥一直为自己准备了棺材,无子无女的她两脚一伸也许无人知,只能自己准备身后事,怪可怜的。

姥姥角色讨喜令人怜惜

在电影尾声姥姥看到丈夫照片已然认不得,眼泪徐徐而下,对比自己连一张照片都没有,仿佛终于知道自己掌有的从来不是爱情。最后选择爱抚著丈夫,说一句不由衷的“我不要你了”,把守护良久的遗骨拱手让给慧英。虽然像是释怀了,但同时令人很唏嘘。自己榷守了数十年的价值观被推翻,甚至连自己正室的地位亦不被承认,很可悲可怜。另外,姥姥在家中准备了棺材,就是因为自己膝下无儿无女,死后起码有棺材让亲友、邻居把自己的尸体与丈夫合葬。但让出遗骨后,不论生前死后姥姥都只能独自一人,让出需要的勇气与大量其实很重。凡此种种,都令姥姥这个角色很讨人怜悯,亦是电影教人疼心的地方。《相爱相亲》表面上大团圆结局,但实际上却是令人唏嘘不已的大悲剧。

+9

吴彦姝女配角比女主角更抢镜

三个女角中,姥姥说的话最少、出场时间与次数都相对少,但性格塑造上却是最饱满。皆因三女中,姥姥其实是主轴,薇薇与慧英的部分某程度上是侧写姥姥的观点与角度,但你很难倒转说姥姥侧写二女。吴彦姝虽然名为女配角,但个人而言,姥姥实质上在表现力上却是女主角。吴彦姝失落金马最佳女配角实在是遗憾,但无奈《血观音》文淇亦真的表现出色,79岁和14岁的二人委实是瑜亮之争。这种文艺向的电影没奖项加持票房应该不会太高,但希望大家多多入场欣赏一部好电影,华语电影圈仍需要这种优质作品继续存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