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律不正|8个时机下中医可介入治疗 中西医混合可加强疗效

撰文: 中大中西医
出版:更新:

文:石华锋医师@中大中西医(香港中文大学香港中西医结合医学研究所助理讲师、注册中医)
【心律不正/心跳/病征/中医】心律不正(Cardiac Arrhythmia),也叫心律失常、心律不整或心律不齐,是临床常见的心血管疾病。简单来讲,它是一种与心跳速度或规律有关的疾病,这样的心跳可表现为心动过速、心动迟缓或心动不规则。

心跳过快或过慢都有可能是心律不正,建议作进一步专科检查,以确定是否与更严重疾病有关。(iStock)

【最强流动派】想赚多?“01积分”换礼品?即提名“最强食玩买热点”,赚高达488“01积分”换人气雪糕及马卡龙!

中西医如何理解心律不正

临床上,部分心律不正的患者自己并不自知,并且没有发觉任何不适的症状,但同时亦有部分患者可感受到明显的不适,包括心悸(即自己可感受到心脏怦怦直跳)、心慌、头晕目眩、健忘、失眠、疲倦、气促、胸闷或胸痛等症状。大多数的心律不正都是无害的,但仍建议进行更深一步的专科检查,以确诊是否由严重的心脑血管疾病、甲状腺疾病或其他高危因素导致。针对需要治疗的患者,西医通常会根据病人的病因,予口服抗心律不正药,心脏起搏器或外科手术(例如冠状动脉搭桥手术)等不同方法进行治疗。

中医学认为,心律不正属中医“心悸”的范畴,若心悸因惊恐、恼怒而发作的,亦称为“惊悸”,若心悸病久或病情加重,亦称为“怔忡”。中医透过辨证论治,可将“心悸”分为心气虚、心阳虚、心血虚、心阴虚、心血瘀阻、心火上炎、心肾不交、痰火扰心及水饮凌心等证型,然后再予处方用药治疗。同时,针灸亦可以对心律不正产生良性的双向调整作用,例如针刺“内关”穴,既可治疗心动过速,亦可治疗心动迟缓,它对心率的调节是双向的。

心律不正的西医治疗

一方面,临床上针对“心动过速”的心律不正患者,西医所使用抗心律不正药的疗效肯定,而其临床上可能出现的副作用包括头晕、头痛、失眠、恶心、呕吐、口干、腹胀、 胃胀、食欲下降、便秘或腹泻等等,部分病人或需服用其它西药以减轻其副作用。还有,并非所有患者的病情都适合使用抗心律不正药。

另一方面,有时“心动迟缓”的心律不正患者,可能需使用心脏起搏器,安置心脏起搏器须终身携带,有时患者会感到紧张、焦虑、恐惧及抑郁等心理障碍。

“心动迟缓”的心律不正患者,可能需使用心脏起搏器。(资料图片/欧嘉乐摄)

中医治疗心律不正的证据

中医治疗心律不正有着丰富的经验,从经典古方的炙甘草汤、归脾汤、桂枝甘草汤、真武汤、补中益气汤、麻黄附子细辛汤、瓜蒌薤白半夏汤等,到近代中医专家研制出的稳心颗粒、参松养心胶囊、强心复脉颗粒等中成药,都对不同证型的心律不正起到明确的疗效。

以“稳心颗粒”为例,它是国内第1个取得国际注册号的抗心律不正药物。有大量临床及基础研究表明,该药物能够通过抑制心肌重构、改善电生理、减少纤维化、调节自主神经、减轻缺血再灌注损伤等方面保护心肌细胞,调节心脏传导系统,抑制心律不正的发生。

↓↓↓即睇8个时机中医介入治疗心律不正↓↓↓

+3

最后,中、西医其实各有优势,应互相配合,弥补各自不足之处,令市民健康获得最大的益处。

作者简介:

“中西医结合医务中心”乃香港中文大学医学院香港中西医结合医学研究所辖下的医务中心,致力推广医学研究、教育培训及提供医疗服务,团队人员包括中医师、西医、注册护士、临床心理学家等,旨在揉合两个医疗系统所长,改善医疗服务。

中西医结合医务中心网页:按此

(文章标题由《香港01》编辑所拟。文章纯属作者意见,不代表《香港01》立场。)

同场加映:↓↓↓即睇感冒、流感、新冠肺炎病征分别↓↓↓

+1

同场加映:↓↓↓列腺增生严重变肾炎 中医列7个早期到后期病征要留意↓↓↓

+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