辛亥革命105周年 没有香港就没有新中国?
“吾充吾爱汝之心,助天下人爱其所爱,所以敢先汝而死,不顾汝也。汝体吾此心,于啼泣之余,亦以天下人为念,当亦乐牺牲吾身与汝身之福利,为天下人谋永福也。”这是23岁革命志士林觉民的《与妻诀别书》 ,在这封写于105年前的4月24日之遗书中,林觉民呼唤了爱妻49次。3天后,林觉民血溅黄花岗;249天后,中华民国肇建。
105年前,乱世中,有一群年轻人为了心中伟大之梦,抛头颅、洒热血,献身革命,至死不渝--革命党人屡败屡战,终在105年前的今天(10月10日)在湖北武昌起义成功,顿时全国风起云涌,纷纷通电支持;最终满清权臣袁世凯逼清帝逊位,帝制推倒,革命功成,“成就亚洲建共和”,中华民国成为亚洲第一个民主共和国。
白云苍狗,世事茫茫,朝阳不再常照故土,但先辈们的百年一愿,最终在一片名为台湾之土地上开花结果--当然,这是后话。“前话”就是,中华民国的肇建与香港难以分割,平心而论,香港乃辛亥革命的重要发源地;说得夸张,“没有香港就没有新中(华民)国”。
香港是辛亥革命的发源地?香港在中华民国建国之时不是英国殖民地吗?
中华民国国父是谁?(被称为“国父”不一定对建国贡献最大……)
答曰:“孙文”。
孙文的革命思想从何而起?
答曰:“香港”。
孙文在哪里读书?
答曰:“香港”。
孙文历次革命失败大多会到哪里避难?
答曰:“香港”。
1883年起,孙文先后于香港拔萃书室(即如今的拔萃男书院)、中央书院(即如今的皇仁书院)与香港西医书院(即如今的香港大学)求学。孙文曾在《孙文学说》第八章〈有志竟成〉回忆,“予在广州学医甫一年,闻香港有英文医校开设,予以其学课较优,而地方较自由,可以鼓吹革命,故投香港学校肆业”——这所英文医校正是香港西医书院,现在的香港大学。
在满清政府眼中是叛乱分子的孙文,自谓其革命思想正是发源于香港——香港这个弹丸之地不仅在人身安全上庇护孙文,连其革命思想也是源出于此;孙文作为革命运动的旗帜性人物,香港对辛亥革命著实贡献良多——纵使大多香港人包括香港政府也"don't give a s*it"。
1923年2月20日,孙文在革命功成后在香港大学发表演讲,当被问及革命思想如何、从何而来时,孙文谓“我之此等思想发源地即为香港,至于如何得之,则我于30年前在香港读书,暇时则散步市街,见其秩序整齐,建筑宏美,工作进步不断,脑海中留有深刻之印象。我每年回香山(即如今的中山)二次,两地相较,情形迥异,香港整齐而安稳,香山反是……外人在七八十年间在一荒岛成此伟绩,中国以4000年之文明,乃无一地如香港者,其故安在?……研究结果,知香港政府官员皆洁己奉公,贪赃纳贿之? 无仅有,此与中国情形正相反。”
1894年11月24日,孙文在美国檀香山创立革命团体兴中会。次年,即1895年2月21日,孙文召集志同道陈少白、杨龄鹤与尤列(时人谓其“四大寇”,甚是霸气)等人于香港,在香港与“港产革命家”杨衢云的“辅仁文社”合并,成立兴中会总部--香港正是这个历史性的革命团体之总部,说得夸张一点,没有兴中会,就没有同盟会,没有同盟会,也没有辛亥革命。
兴中会其时位处该香港中环士丹顿街13号,外悬“干亨行”商号招牌做掩护。香港兴中会会员入会时,须高举右手对天宣誓。其誓词为:“驱逐鞑虏,恢复中华,创立合众政府。倘有贰心,神明鉴察。”从1895年香港兴中会创立至1911年辛亥革命功成之16年间,孙文发动的10次起义中,有6次是香港兴中会和与盟会香港分会,以香港为基地发动的;文首林觉民正是在“黄花冈之役”牺牲,而“黄花冈之役”被认为是辛亥革命之关键一役,是次起义就是在香港筹划与发动--从起义的指挥与策划、经费的筹集与转汇、军火的购制与转运,连带海内外革命志士之联络与招募,亦在香港--甚至每次起义失败后,革命党人也在香港避难。
什么是“五色旗”?为什么辛亥革命后的中国政府不是挂“青天白日满地红旗?”而是“五星旗?”什么是“十八星旗”?为什么有关“武昌起义”的油画,众人都是手持“十八星旗”?
读者认知(或不认知)的中华民国国旗--也就是大家到台旅游时必定看到的旗帜“青天白日满地红旗”,其实是在蒋中正于1928年北伐功成,统一中国后才全面使用。辛亥革命功成、亚洲第一个民主共和国中华民国肇建,其国旗最先应为“五色旗”,而在不少历史照片、油画看到的“十八星旗”,则是1911年10月10日“武昌起义”后,首义的湖北军政府所用的旗帜。
先讲在1912年1月10日成为中华民国第一面法定国旗的“五色旗”。“五色旗”最早见于1906年同盟会讨论《革命方略》与国旗草案时,宋教仁等人认为“五色”既能代表中国传统的“五行”、又与中国传统的“五德”相合、“五”此数又是中国传统喜用之数;而五色又能代表“五族共和”,淡化以“驱除鞑虏,恢复中华”为口号的种族革命色彩。而“五色”正正是分别代别汉(红)、满(黄)、蒙(蓝)、回(白)、藏(黑)。
至于“十八星旗”,全称“铁血十八星旗”,在1912年6月11日“加星”成为“十九星旗”,定为中华民国陆军军旗;其与“五色旗”一样,在蒋中正北伐功成后废除。“十八星旗”原为湖北革命团体共进会会旗,1911年9月,在同盟会推动下策划武昌起义,而“文学社”与“共进会”这两个革命组织一同召开联席会议,组成领导起义的总指挥部;会内定“十八星旗”为起义旗帜,而“武昌起义”于1911年10月10日爆发,翌日成立的湖北军政府就以“十八星旗”为其旗帜。
“十八星旗”由红、黄、黑三色组成,红底与黑九角象征“血”与“铁”,即革命须抱铁血;黑九角代表《禹贡》中记载的“冀、兖、青、徐、扬、荆、豫、梁、雍”九州;黑九角内外两圈各九颗共十八颗圆星,代表关内汉族十八行省(满清政府直到19世纪为止只准许汉族在关内居住);星呈金黄色,表示与满清对立之汉族炎黄子孙。
至于“十八星旗”,全称“铁血十八星旗”,在1912年6月11日“加星”成为“十九星旗”,定为中华民国陆军军旗;其与“五色旗”一样,在蒋中正北伐功成后废除。“十八星旗”原为湖北革命团体共进会会旗,1911年9月,在同盟会推动下策划武昌起义,而“文学社”与“共进会”这两个革命组织一同召开联席会议,组成领导起义的总指挥部;会内定“十八星旗”为起义旗帜,而“武昌起义”于1911年10月10日爆发,翌日成立的湖北军政府就以“十八星旗”为其旗帜。
“十八星旗”由红、黄、黑三色组成,红底与黑九角象征“血”与“铁”,即革命须抱铁血;黑九角代表《禹贡》中记载的“冀、兖、青、徐、扬、荆、豫、梁、雍”九州;黑九角内外两圈各九颗共十八颗圆星,代表关内汉族十八行省(满清政府直到19世纪为止只准许汉族在关内居住);星呈金黄色,表示与满清对立之汉族炎黄子孙。
至于1928年沿用至今的“青天白日满地红旗”,前身为革命先烈陆皓东先生所设计的“青天白日旗”,而“青天白日”象征“民主自由光华四射,普照世界”,白日光芒尖锋,“示革命进锐”;十二道光芒,代表一天十二个时辰,一年十二个月,“勉励国人无时无刻都要精进奋斗,自强不息”,同时象征子、丑、寅、卯、辰、巳、午、未、申、酉、戌、亥十二地支。
而孙文在1912年(即民国元年)1月12日函中有谓,“青天表示清清白白,白日象征光明,代表光明正照,自由平等。红色表示博爱”--青天白日满地红旗由青、白、红三色组成,单就色彩而言,分别象征自由、平等、博爱之精神,以及民族、民权、民生之三民主义;若配合色彩的形状,“青天”象征中华民族光明磊落、崇高伟大之人格与志气;白日象征坦白公正、无私无我之纯正心地与思想;“满地红”则象征革命先烈的热血,谓吾等要有牺牲奉献、勇敢奋斗的精神--然而,当时中华民国的国旗仍是“五色旗”,“青天白日满地红旗”被“法定”为海军旗帜。
1924年6月30日,孙文由“中华革命党”改组的“中国国民党”中央执行委员会决定以“青天白日满地红旗”为中华民国国旗;1925年7月,国民政府于广州成立,1926年蒋中正誓师进行北伐,所克之处,皆竖青天白日满地红旗;1928年12月,东北易帜,国民革命军北伐功成,国民政府名义上统一中国(除台湾还是日本殖民地外),“青天白日满地红旗”亦随之用于中国各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