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管屋或在荃湾成真 网民批似《挑战者一号》:地址写天桥底?
香港土地问题严峻,去年有设计师抛出“水管屋”概念,一屋约100至150呎,可供一至二人居住,惟安置在天桥底的想法却引来争议。这纾缓困局的方案将来或成真,有指仁济医院拟在荃湾天桥底兴建过渡性房屋项目,以水管屋形式设计,以助轮候公屋已久及居住环境欠佳的荃湾居民。有网民即时联想起电影《挑战者一号》中的“贫民窟”,慨叹“香港人点解要咁折堕?”笑言地址是否填天桥底。仁济医院回应《香港01》查询时,确认将推出“仁济医院社会房屋试验计划”,预计可于2020 年第四季正式营运,全期约有 500 至 700 人受惠。
下载“香港01”App ,即睇城中热话:https://hk01.app.link/qIZYuEC5LO
香港建筑设计师罗发礼(James Law)去年初抛出全新住屋概念──“水管屋”(OPod),每个单位面积约100平方呎,可供1至2人居住,内里麻雀虽小,五脏俱全。在James的构思中,建议以月租3000元把水管屋租予年轻人,当中2000元还是代租客储起,到退租时归还,让年轻人一边租屋一边储钱,助他们圆置业梦。
其构思的水管屋外壳是现时广泛运用于输水和保护电缆上的混凝土水管,由于水管是现成物料,生产过程很快,加上水管屋使用的钢筋混凝土硬度高,能防火和隔热。不过,水管屋较大缺点是体积太笨重,不能经常搬动位置。
当时James提出只属概念阶段,已引起不少网民争议,认为水管屋居住条件差,甚至质疑一个个叠起来的水管屋结构是否安全。
一年后的今日,有消息指水管屋的构思或会真正实现。仁济医院向《香港01》表示,仁济医院选择了位于荃湾海角街及海兴路交界,一幅位于天桥旁约3300 平方米的政府土地,由运输及房屋局协助及促成,推出“仁济医院社会房屋试验计划”。是项计划所兴建的社会房屋,主要是利用现成预制的地底管道作为建筑物料兴建管道屋,这些建筑物料的好处是现成的,所以较为便宜,且具备可受高压、防火和隔热的特点。
上述地点预计可安放 110 至 130 间管道屋,有大小不同单位可供1至4人居住,当中以方形(Boxpod) 的设计为主,余下约 20 个的外形为圆形(Opod),所有单位同时可容纳约 250 至350 名居民。由于计划的本质是过渡性社会房屋,故此受惠对象是现正轮候公屋达3年或以上的个人或家庭,并现正居于不适切住房或急需社区支援的基层市民,其中以现居荃湾区者优先。首轮租户的租约不少于两年,单位租金厘订将参考“社会房屋共享计划”、租户入息。如果计划获地政总署批出五年短期租约,预计可于2020 年第四季正式营运,全期约有500 至700人受惠。
水管屋或成真,日后可能在重重铁架下叠成多层,甚至形成一个小屋苑模样,惟网民却很有保留,有人认为这样的设计如同“瞓桥底”一样,“香港人已经沦落到集体瞓天桥低”、“屋企地址写天桥底?”,有人从健康方面考虑,认为天桥底不适合人居住,“汽车排出的废气同微粒极度致癌”。
另有网民指把一个个水管屋叠起,就像“一排排骨灰龛”、“衰过以前啲安置区”,有人更称就像建筑外形,如支撑架及外露楼梯等,跟电影《挑战者一号》主角的居所很相似,“但人哋系贫民窟”,又慨叹“香港人点解搞到咁折堕?”